長江日報融媒體12月17日訊今年,武漢城管精心打造的首個宣傳示范基地在百步亭社區落成開放,隨后結合各區不同特色,在街頭、學校、景區等不同場所陸續建立城管宣傳示范基地,讓市民與城管實現“零距離”接觸。
武漢城管追求細致、精致、極致、卓越,強化擔當作為,增進繡花功夫,進一步轉變作風、改進方式、完善機制、建好隊伍,服務人民群眾,樹立良好形象。通過評選“城管之星”“城管先鋒”,讓市民了解城管;通過“百萬大學生走進城管”“百萬市民接力城管”“百萬粉絲參與城管”系列活動,讓大家“加入“城管。目前,“武漢城管”微博擁有粉絲155萬,微信公眾號擁有粉絲130萬。
“城管宣傳示范基地,就在我家樓下”
舒適、美觀的木質長椅、豐富多彩的展示墻、滾動播放節目的大屏電視、全天免費wifi……這么舒適愜意的地方可不是咖啡廳,而是武漢城管精心打造的首個城市管理宣傳示范基地。
今年6月5日,首個城市管理宣傳示范基地在江岸百步亭社區落成開放,約200平方米,設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 ”“城管之星,閃耀江城”等九大展示區域,包括垃圾分類、智慧城管、專項工作、社會活動、為民服務等內容,通過圖片、文字、漫畫、視頻全方位地展示了武漢城管的職能分類、近年來的創新探索、服務市民的各類舉措以及先進人物事跡。
基地中央設有一面超大尺寸的電視,實時播放城管的政策法規、最新新聞、自制短片、人物事跡,動靜結合的內容,吸引了很多居民的圍觀。社區居民馬奶奶一邊參觀一邊感嘆道:“城管做的確實是越來越好了,不光是形象好,平時為老百姓解決了不少困難。”她的話引起了其他居民的共鳴,紛紛表示要繼續發揚百步亭志愿精神,一起為武漢的城市管理出力。
除了工作展示之外,該基地也成為了居民休閑和舉行社區活動的理想場地。在另一邊的走廊,社區的合唱團圍坐在木質長椅上正在放聲歌唱。
位于百步亭社區的首個城管宣傳示范教育基地成為市民休閑集會理想場地
武漢首個城管宣傳示范基地在百步亭社區落成
城管示范基地建成開放,展示40年城管發展
6月28日,武昌城管示范基地在中山路城管局綜合管理站落成開放,總面積約100平方米,有武昌區城管執法隊伍發展、法規歷程、服裝變遷、隊伍建設四個方面內容的展示。
基地以時間為軸線,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通過老照片、文字說明、老制服、老物件等,將城管執法隊伍的起步、發展到本世紀城管體制改革創新,展示了武昌城管執法隊伍的發展。
基地一樓為“城管執法隊伍機構發展歷程”,時光軸貫穿40年,通過老照片和文字說明,展示了城管執法隊伍數次改革及成長變遷。
二樓有三間展示室,第一間是“法規歷程”陳列室,展出城管各種適用法規,陳列著10多本上世紀頒布的法規單行本原件,還有老中青執法隊員提供的各個時期的工作日志、辦案文書。另外,取證用的膠片老相機、法規宣傳錄音磁帶、錄音筆,現在使用的執法記錄儀、航拍儀,都有展示。
二樓“服裝變遷展”,收集了老隊員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老制服、老執法證、老標牌,還有老隊員提供的上世紀90年代全市公開招考的錄取通知書、文件原文等。最后一間為“隊伍建設展”陳列室,展示了歷代城管人的先進典型、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的獎狀、獲獎證書、媒體報道等,以及隊伍建設掠影、各個時期工作場景的老照片、為民服務的珍貴影像資料。不論是老制服、老物件,還是老照片,都帶有濃濃的時光和歲月痕跡,無一不記錄著一代代城管人無怨無悔的堅守,更堅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宗旨,更好地心系群眾,服務人民。
城管宣傳示范基地走進校園,教孩子們學習垃圾分類
在蔡甸區,城管宣傳示范基地建在校園里。蔡甸區六小坐落在美麗的蓮花湖畔,全校師生2200多人。蔡甸區城管委與區教育局聯合在區六小創建城管宣傳教育示范基地,經過半年努力,9月基地建成。
校園內外的宣傳欄上,以“建設生態文明,實行垃圾分類”為主題,布置了各種宣傳展板。垃圾分類視頻宣傳片滾動播放,吸引學生們駐足觀看。學校還開設了垃圾分類課,老師給學生們講解垃圾分類環保衛生知識,把正確的垃圾分類習慣帶回家。
9月21日,基地落成當天,孩子們在操場的10米長卷上,書寫垃圾分類微心愿,繪畫表達參加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家園的意愿。在學校小花園內,孩子們展示了自己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的花籃、汽車、抽紙盒等手工藝品。
活動中,蔡甸區城管委還向學校贈送了2200本垃圾分類知識小冊子。城管隊員們還穿上垃圾分類卡通娃娃服裝,成了最受孩子歡迎的“人氣王”。
通過城管宣傳示范教育基地,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營造“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垃圾分類人人盡力”的良好氛圍,讓孩子帶動家長自覺地參與城市管理,共同建設美麗家園。
蔡甸六小的學生們正在百米長卷上書寫垃圾分類微心愿
城管教育基地設在小區內,垃圾分類知識隨處可見
洪山區的城管宣傳教育基地則設在梨園街楊園南路華騰園小區內,宣傳展板和科普游戲欄分布在小區不同地方,居民經過就可以看見。
洪山區的城管宣傳教育基地展示的內容以教育引導為主,展示城管工作為輔,配合卡通漫畫的表現形式,吸引了很多年輕人。最特別的一處垃圾分類科普互動欄,互動欄上有20塊可轉動的標牌,每塊標牌一面印有一種常見的生活垃圾名稱,另一面則標注該垃圾所屬的類型。城管人員介紹,這種設計是為了提升兒童對于垃圾分類知識的興趣,讓他們以游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學習垃圾分類知識。
10月17日基地建成當天,在游戲互動環節,大學生志愿者和社區居民共同體驗了一次垃圾分類科普趣味游戲。參賽選手們需要把貼有“電池”“西瓜皮”等常見生活垃圾標簽的飛鏢,投擲到相對應垃圾類型的飛鏢盤上,用時短、投擲正確數量多的隊伍獲勝。“想贏還是需要一些技巧的,要眼疾手快。”家住華騰園小區的李女士說,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已有大半年,經過學習和習慣培養,目前他們家中對于日常生活垃圾已經能夠做到正確分類。
洪山城管宣傳教育基地垃圾分類科普游戲受居民歡迎
武漢城管24小時就在你身邊
近年來,武漢城管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各種活動。市民和網友可以通過報紙、電視、網站、微博、微信和抖音,了解城市管理的工作。如果需要求助或投訴,也可以通過網上一鍵完成。
三個“一百萬”,人人參與城管
今年,武漢城管連續舉辦“百萬市民接力城管”“百萬粉絲參與城管”“百萬大學生走進城管”系列活動,號召廣大市民、粉絲和大學生,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宣傳垃圾分類、環衛清掃、占道經營管理、夜間工地噪聲管理等重點工作。
百萬市民接力城管活動
“城管之星”“城管先鋒”評選,市民說了算
2014年,武漢城管聯合武漢晨報、長江網與市民聯合評選“十佳城管隊員”。
2015年起,武漢城管與各大網絡媒體合作,推出“城管之星”宣傳展示,開展“城管之星”進高校、進社區、進農村、進課堂、進地鐵、進機關等活動。
2018年,與武漢晚報合作,書寫40位城管人的故事,發動市民網上投票,從中評選“城管先鋒”。
通過評選先模,讓市民了解城管人,進一步深化城管革命成果,全面、充分、多維展示武漢城管人“多元、鮮活、給力”的新形象,傳遞武漢城管“與時俱進、多姿多彩、文彩彰顯”的鮮明時代特征和群體風貌,提升社會認同感。
“城管之星”走進武昌福利院,99歲高齡的周奶奶也忍不住一展歌喉
武漢諸多“最美”,千萬網友來選
2013年,全省5大賽區4000多個社區參加海選,8000多萬人次參與網上投票,經過5個多月的選拔,武漢百步亭等20個社區脫穎而出,成為代表湖北社區形象的“荊楚最美社區”。
2013年,武漢發起“頂美行動”,清理樓頂垃圾凈化城市環境。全市共將清理5.78萬處樓頂、雨陽篷上的各類垃圾,并組織“最美樓頂”評選。
2013年,武漢城管舉辦首屆武漢市“最美工地圍墻”評選活動,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目前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
開播網絡視頻,大家一起“聊城管”
2016年3月,武漢城管聯合人民網、鳳凰網、長江網、荊楚網,以網絡為載體傾力,打造《城管聊天室》訪談節目。這是全國首個四網聯播的城管訪談節目,每期嘉賓和演播地點都完全不同,每周一期。開播以來,網絡搜索點擊量已超1000萬次。至今播出80期。
2018年,30分鐘的《城管聊天室》改為精華版3-5分鐘短小精悍網絡視頻節目《說城管、城管說》,更加適應目前短視頻傳播的發展趨勢,受到不少網友喜愛。
城管聊天室抗洪搶險訪談
玩手游學習垃圾分類,隨手拍可隨時投訴
8月8日,武漢城管“智慧城管”平臺“隨手拍”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市民發現城市管理問題,只需用手機拍照、上傳,城管部門會及時核實并解決問題。城管推出“隨手拍”,旨在及時傾聽百姓呼聲及時解決環境問題,精細化提升環境品質,讓人人都可參與城市管理,從而實現城市環境的共治共享。
8月30日,武漢城管征集公眾號“有獎游戲”——“回收達人”上線,玩家在90秒內打通4關,即可抽獎。城管部門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更多的人參與垃圾分類,讓垃圾分類知識得到普及,讓垃圾分類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城管工作人員在演示小游戲玩法
微博155萬粉絲,微信130萬粉絲
“@武漢城管”微博2011年7月開通至今,擁有粉絲155萬人。曾榮獲“最佳親民獎”“湖北十大政務微博機構”。先后在微博上開展了“海選江城最美街景”“海選江城最美社區”“十佳城管隊員評選”“整治渣土專項行動”“倡導馬路文明,告別車窗拋物不文明行為”等活動,引起中央新聞媒體的關注,獲得了廣大網友的支持和歡迎。2017年8月29日發表“洪山區環衛工為了圓女兒體操夢,吃7年掛面”的視頻,全網累計觀看超8000萬次。
“武漢城管”微信公眾號自2016年11月29日上線以來,受到武漢市民和媒體各界關注,現有粉絲130萬人。其豐富便捷的便民服務,包括找公廁、找公共自行車、找停車位、找早點夜市、找燃氣點、找社區服務點、橋隧提醒、留言板、隨手拍投訴一鍵通等,深受粉絲歡迎。微信每周一篇美文,風格清新可愛接地氣,將城管工作與自創歌曲、視頻、詩詞、段子、網絡用語融合在一起,受到網友好評,文章閱讀量均過萬。
“武漢城管”抖音號也于2018年10月1日開通。
學者說:溝通可拉近市民和城管的距離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員呂德文一直從事城市公共管理研究。他說:“以前,普通大眾對城管的印象不太好,一方面確實是過去城管執法比較粗糙不規范,但也有相當大的成分是因為極個別案例,使城管被‘污名化’,但是個別事件不能代表城管工作全貌。”呂德文說,武漢開始“城管革命”時,城管工作開始創新,改變過去單調、機械的工作方法,做了很多柔性執法的創新,也確實產生了效果。
他提到,加大城管與市民之間的溝通,可以改善執法環境,向所有市民和執法對象進行普法。進一步轉變作風,樹立良好形象,講好城管故事,加深市民對城管工作的理解,加大對執法工作的配合。當城市要舉行重大活動時,需要動員群眾參與,此時溝通工作也十分重要。
呂德文說,隨著近年來執法力量得到加強、基礎建設越來越好、市民越來越理解,城管工作步入正軌,城管工作逐漸規范化、成熟化。此時,武漢城管開展的“三個百萬”活動非常及時,即“百萬市民接力城管”“百萬粉絲參與城管”“百萬大學生走進城管”,進一步把城管工作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和認知,這項工作需要長時間堅持。他說:“其實市民只要和城管接觸過一兩次,辦過一次事,距離就會一下拉近。”
撰文:陶常寧 金輝 董德禹 陳明
【編輯:付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