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福醫藥全資子公司武漢中原瑞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們在無菌的環境下工作 長江日報記者任勇 攝
武漢華星光電陣列廠macro機臺,員工通過多種顏色的燈光,對玻璃基板表面進行檢查 。 長江日報記者周超 攝
武漢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現代化的生產車間 。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開放、寬容、敢于擔責的土壤,是決勝未來的關鍵一環。光谷,有沒有這樣的氣魄?
在東湖高新區政務中心入口處有8個字:“鼓勵冒險 寬容失敗”,這是答案。
盡管不斷迭代更新,但“寬容失敗”始終是光谷文化的內核。
對非規劃創新的包容
養成這片土地“不按常規出牌”的氣質
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院士說:“我們不要歧視創業失敗者,不要漠視非規劃創新,不要僅僅重視高端人才,不要以產值利潤指標來束縛工業園,要驅動創新,讓企業盡可能在寬松環境中成長。”
30年前,武漢地圖上兩厘米見方的一小塊地方,一場非規劃創新塑造了如今的光谷,旁觀者謂之“膽大妄為”“沖鋒陷陣”——
1987年,依托“東湖智力密集小區規劃辦公室”(該“辦公室”日后成長為中國創新技術最為密集的區域),“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成立。這個中心當年9月才獲準成立,但6月就開始運轉。這似乎注定了這片土地不按常規出牌的氣質。
當時,由東創中心擔保,銀行根據信用額度提供貸款額,企業用知識產權和企業股權對該中心進行反抵押。這樣,只有技術沒有錢的科技人員,就有了第一桶金;該中心甚至還組織14家院所和企業發起科技基金互助會,并不斷擴大股金規模。
一位觀察者的回憶,表達了彼時世人的驚愕:“當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還沒有確立,他們膽大妄為,既動了國有銀行的資金,又動了國企和大專院校的款項,還自主吸納了民間的游資。”
對此,一開始有關工商、稅務等主管部門并不買賬。時任武漢市市長帶著各大委辦局負責人到丁字橋考察,才算“立了正統”。該中心負責人回憶:“之后,大家就常來武漢看這么個‘怪物’。”
這個得以存活、野蠻生長的“怪物”被載入史冊——它成為我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走出了楚天激光、三特索道等知名企業;它還入了“正統”,從此孵化器成了培育企業的重要引擎,在全國被推開,目前光谷500萬平方米的孵化面積,集聚了5000多家在孵企業。
非規劃創新被默許,被鼓勵,被推廣——
24年前,光谷三特登陸全國最早的大型證券交易場所之一的“武漢柜臺”,如今擁抱資本市場的光谷上市公司已達到40家;
17年前,武漢高科集團已開始探索混合所有制道路,如今光谷非公企業黨組織已占到全區基層黨組織數量的六成以上;
9年前,光谷聯交所開展全省排污權交易,碳、股權、珠寶甚至茶都能交易,現在光谷已成為武漢最為活躍的要素交易市場之一;
6年前成立的光谷融資租賃,它讓租飛機、汽車、船舶成為可能,自它誕生5年后,中國(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才明文鼓勵融資租賃……
對人群的包容
移民聚集地共同認可一個文化
61歲的艾路明,30年前從武大哲學系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公家金飯碗出來創業,從男性小便中提取尿激酶,出口日本。7個武大研究生從武漢三鎮的公共廁所中拖著滿載尿液的塑料桶趕回工廠,這是人福的前身;
老家是湖南懷化的37歲流浪歌手向前,2013年冬天從內蒙古輾轉來到武漢,披著一頭染過的金發、手持吉他,出現在光谷步行街街頭,這條街免費為他提供場地,他一個月基本上可以唱出1萬元,音樂夢想因此得以延續;
40歲的托馬斯·費爾蘭迪斯,在武漢虹識擔任技術總監,與光谷的合伙人一起創業,他說光谷早就是他的“第二故鄉”,這里和他的家鄉巴西庫里提巴一樣四季分明,景色宜人;
35歲的鈴空游戲創始人羅翔宇,9月20日赴日本參加東京游戲展,虛擬現實設備還沒有普及,但鈴空游戲已經推出了VR主機游戲產品,這位青山小伙子在鋼鐵和石化行業環境中長大,從事的卻是家人和鄰居聞所未聞的新行業,在新業態層出不窮的光谷,他覺得很自在;
25歲的河南人闞棟棟去年進入烽火通信,1個月就拿到位于光谷金融港的人才公寓配租鑰匙,步行20分鐘即可到公司上班,他也是第一批入住東湖高新區人才公寓的大學畢業生,他已將戶口從老家遷到武漢……
518平方公里的光谷聚集了160萬人, 其中70%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3個月就吸引30余萬人涌入,正年輕的光谷,以包容之姿等待著見證更多人的成長與蛻變。
直播、電競、VR/AR、3D制造、光影體驗、IP產業等新業態不斷產生,游戲開發、網絡直播、VR(虛擬現實)等國內乃至全球最時尚的東西,總是最先在光谷落地。游戲主播、職業砍價師,這些新鮮職業只有在光谷才能找到。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光谷。在這群光谷人心里,光谷有自己的千百姿態。“光谷是創業者的光谷,是奮斗者的光谷。在這個生態之中大家抱團成長,對內可以‘獨善其身并兼濟天下’,對外可以展示光谷互聯網的創新風貌。”東湖高新區科創局相關負責人說:“光谷是一個移民城市,30年來始終充滿活力,是一片創業的熱土,敢于冒險、崇尚成功、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是我們長期遵循的光谷文化。”
對失敗的包容
“從頭再來沒啥的”
“從頭再來沒啥的”,1994年的創業者夏軍暫別創業,2年前他宣布,他創辦的“愛狗團”已經“不在好多天了”;
“創業就是快速試錯、不斷修正的過程”,最終煉成武漢第三家互聯網獨角獸企業“斑馬快跑”的李佳,是個連續創業者,“人生黑匣子”“餐急送”他曾經做過不少創業嘗試,獨角獸也險些倒在“死亡谷”;
“創新創業,不就是在一次次折騰中出現的?”“創業老兵”晏文臨在過去近30年間,8次創業,7次失敗,經歷過事業巔峰,也體驗過人生低谷,2013年回到武漢繼續創業的他,領頭創立了“武漢創客空間”,建了第一個全國創客空間群,成為全國創客聯盟秘書長;
……
在光谷,“從頭再來”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創業—失敗—再創業”“創業—成功—再創業”的真實寫照,甚至日益成為一種文化和潮流,從個人到企業到政府,層層滲入,成為共識——
個人“歸零心態”。無論是“90后”的夏軍、“80后”的李佳,還是“60后”的晏文臨,不斷“歸零”再出發。
企業鼓勵試錯。吳曉波在《騰訊傳》中講到試錯:只有不斷改進微小的錯誤,快速地更新迭代,才能讓產品不斷趨近完美。在傳神公司,允許研發試錯。哪個員工想到比較好的產品,大家討論覺得可行,就投一筆錢組成研發團隊去做,即使失敗了也不追究。
政府包容失敗。15年前,媒體報道光谷“海歸”博士創業惜敗的消息,當世人還在盤算創業風險時,當時東湖開發區的負責人這樣應答:光谷的創業文化就是“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風險與失敗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總結經驗教訓,矢志不渝地開拓創新。
“失敗之后,再創新創業,成功率更高。”另一位曾任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說:“光谷倡導把創業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把創新作為一種人生追求,核心就是要營造出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
歷屆主政者都秉持這種態度,光谷對創業失敗者,最長給予6個月的失業保險金,補貼已繳社保費用的50%;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貸款本金損失的30%給予風險補償……一系列實打實的政策,支持創業者們渡過難關,東山再起。
“對創新創業者發自內心的贊賞和支持,是裝不出來的。”東湖高新區科創局相關負責人說,如果不能包容相當數量的失敗,真正的創新也就不可能實現。(長江日報記者李佳)
包容是支持
視企業為合作伙伴
募資80億元擴張,起家于武漢的華燦光電已成為領域內的龍頭企業。
成立于2005年的華燦光電,在2009年遭遇了生產資金困難,湖北省開行通過東湖高新區生產力促進中心及時為其提供了第一筆銀行信貸2800萬元,支持其啟動第一條LED生產線,當年企業銷售額即突破億元,年銷售增長率達250%。該企業目前已在創業板上市。
自修大專、創業18年的張進說:“在光谷,一系列扶持、兜底政策,讓我們能夠輕裝上陣,只需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有限的管理人手與龐大的服務需求,讓光谷日常運轉保持扁平化、簡單化管理方式。在東湖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個人和企業都可以免費上網、停車,身份證明、辦事資料復印也全部免費。
“光谷真正做到將企業當成合作伙伴,而非管理對象。”當代集團董事長艾路明說。(長江日報記者李佳)
包容是開放
政策眾籌還利于民
今年“不正經”的游戲產業,在光谷很火。繼“斗魚直播節”“斗魚超級聯賽”“中國游戲節”后,中國青年電子競技大賽第四季度將在光谷舉行。在光谷數字文創產業發展迎來了最好時代,這與光谷對待游戲的開放、包容胸懷不無關系。
今年年初,光谷就文化科技產業政策發起了國內首個產業“政策眾籌”,讓市場主體來為政府建言,為產業發展指路。東湖高新區科創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建議將被納入到文化科技產業政策中,通過文化科技產業政策制定、出臺等方式實現“眾籌兌現”。后來形成的“新文科十條”,大部分條款源自眾籌企業的建言。取自民間、用于民間……包容的政府,將政策紅利返還于民,光谷文化科技產業養出一條又一條大魚——
火遍朋友圈的“貪吃蛇大作戰”,在蘋果iOS游戲全球榜首盤踞長達2個月,年輕的研發團隊微派網絡,就是來自光谷的互聯網公司;太崆動漫落戶武漢后制作的第一部3D動漫影片《沖破天際》,9月20日全網剛一發布,3小時點擊量就達48萬,并將沖擊明年的奧斯卡獎……(長江日報記者李佳)
【編輯:葉子】
(作者: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