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11月30日訊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三大板塊的區位優勢,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和沿江地區高質量發展;要以武漢等城市為中心,引領長江中游等區域城市群發展,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
《意見》引起巨大反響,中國社科院等機構多位專家學者11月30日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表示,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是國家賦予的重大責任,是重大歷史使命,武漢有義務也有條件扛起責任完成使命。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牛鳳瑞:
國家明確武漢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任務
“長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漢為中心,這是一個客觀存在,如今中央文件進一步明確了這一點。”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牛鳳瑞向長江日報記者表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國家重大戰略,《意見》明確了未來武漢在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
牛鳳瑞表示,武漢這個區域中心的“客觀存在”,綜合了各方面條件,比如地理中心、交通樞紐、經濟能量和人口人才優勢等等,“武漢多少年來承接國家多項發展戰略,無論從歷史、現狀還是未來發展趨勢看,武漢無疑都將在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
具體到未來武漢該怎么“引領”,牛鳳瑞認為,首先還是要在國家和湖北省支持下,破除區域壁壘,進一步規劃好省內長江經濟帶的空間資源,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等一系列初步目標。緊接著是促進武漢與鄰近省份重要城市之間融合發展。
“這些過程,肯定充滿困難,要破解諸多難題,比如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城市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省會城市與省會城市、省會城市與其他地市之間的種種協調等。現在一個好的依托就是,中央和國家在更高層面對這些問題的化解、對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前景我十分看好。”牛鳳瑞說。(長江日報記者高萌)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
國家與歷史賦予武漢千載難逢機會
“在中部地區,點名以武漢為中心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這是國家對武漢非常重要的認可和鼓舞。”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意見》是對之前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呼應,武漢作為中心城市,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如何引領?孫不熟提供了三點建議。首先,武漢要學習北上廣做大交通樞紐,聚力發展鐵路、航空、水運交通體系。特別是航空方面,要多開通一些國際航線,力爭成為中部國際航空樞紐。
“其次充分發揮好科教優勢。”孫不熟稱,武漢在長江中游地區甚至在全國也屬于科教資源極其豐富的城市,“科教資源雄厚意味著人力資源豐富,人力資源對大企業有很強吸引力,對新產業有很強的助推力”。
孫不熟表示,當前北上廣有不少企業具有外遷沖動,武漢具有很好的條件來承接它們,“前幾天,小米武漢總部項目在武漢正式開工,遠期在武漢要招聘上萬人。可以看出,武漢正在形成產業轉移優勢,未來應加強對高精尖產業的支持”。
“再一個,武漢應爭取成為長江中游地區的國際交往中心,包括建領事館,多辦國際性賽事、會展、學術交流論壇等,甚至去承接細分行業展會。很多都可以大膽想象和開展。”
他說,武漢要矢志不渝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步子要大,珍惜把握住國家與歷史賦予的千載難逢機會。(長江日報記者高萌)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
做促進全國形成統一大市場的排頭兵
著名經濟學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接受長江日報記者專訪時說,《意見》的出臺對于武漢又是一次重大機遇,武漢要善加利用,爭取在制度創新和產業發展上都取得重大進步,助推自身在國家整體戰略中的地位更上層樓。
梅新育注意到,《意見》要求具有引領性的城市要探索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如實施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入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全面放寬城市落戶條件,加快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等,“這些都是從制度層面因而也是從更高的層面對各引領城市寄予厚望,武漢應該高度重視,爭取在規劃制度、發展模式、治理方式等方面積極探索,爭當排頭兵,促進全國形成統一大市場”。
他告訴長江日報記者,自己兩周前剛到湖北進行過調研,參觀了一些手機元器件企業,他認為,武漢要立足于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戰略,在全球國際競爭力的背景下,考慮自身與區域如何協調發展。
“此外,湖北是汽車工業大省,現在全球汽車貿易的變局,有可能會給中國的外向型汽車產業,帶來新的投資機遇。希望湖北和武漢能夠搶抓這次機遇。汽車產業鏈很長,帶動作用很大,武漢如果能夠把產業鏈的幾個環節都做好,影響就非常大。”
以前人們常說“貨到武漢活”,如今是電商的天下,武漢怎么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梅新育認為要做大做強全國內貿市場。隨著國內市場在全球市場所占份額日益提高,武漢重點把內貿做好,會隨著中國經濟和國內市場在全球經濟、全球市場中份額地位的上升,武漢地位會水漲船高。(長江日報駐京記者柯立)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
引領長江中游發展要仰仗人才用好人才
“中央出臺這個《意見》,是改革發展進入深水區的體現之一,武漢要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必須仰仗人才、用好人才。”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向長江日報記者表示。
他高度評價武漢近年在招才引智方面的各項舉措,“武漢爭奪年輕人、爭奪大學生人才資源不遺余力,肯下功夫,很有氣魄,這個勢頭要保持”。在他看來,中央賦予武漢中部發展中心的重任,武漢要打造長江經濟帶的核心區,首先要發揮人才優勢,這是一個大命題。
“我經常去武漢。最深刻印象就是武漢的大學多,大學生多。以前武漢對大學生使用不足、留不住。面對激烈的區域競爭,武漢要搞人才型經濟,多搞現代服務業,搞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發揮大學生的優勢。比如武漢可以創辦‘一帶一路’大學,吸引國際人才來漢,成為中部崛起‘走出去’的中心。”
吸引人才留在城市發展,牽涉到各項軟環境改革,王輝耀說,正如《意見》指出的,城市要充分發揮市場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要努力消除區域市場壁壘,促進要素自由流動。
“既然武漢可以吸引百萬大學生來漢創業就業,那能否吸引百萬國際人才到武漢來?能否辦幾個國際大學,把武漢的教育資源做到極致?”他希望武漢要以超凡的智慧和氣魄去試水改革深水區,推動自身在各領域繼續突破,完成城市實力和魅力的提檔升級,結結實實成為區域領頭羊和國家中心城市。(長江日報駐京記者柯立)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
倒逼武漢提高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吳傳清向長江日報記者表示,“這次的文件,跟以往表述不一樣”,他認為中央之前對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從未明確點出,“現在明確了,武漢就是中心”。
吳傳清說,《意見》給他最大的感受是,國家對武漢提出的要求、賦予的責任使命,既是動力也是壓力,武漢要當好引領的生力軍領頭羊,同時只有自身變強大才能有更好的引領力。
他表示,武漢首先要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全國已有78個創新型城市,將來要達到100個。武漢要想在這之中脫穎而出,就要加強新舊動能的轉換。他認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級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等平臺要大膽創新;要培育、發展壯大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要建立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把武漢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新型產業創新中心。武漢要特別提高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
吳傳清認為,人才資本基礎是關鍵,是開放的要素,武漢要把自身融入到整個大的戰略里,“要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分工和產業布局、產業集群的建設、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協調。要注重與其他城市共享發展機會與成果,不光是市內中心城區和遠城區的共享,還包括武漢和長江中游城市群里其他城市之間的共享”。
他表示,要把武漢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中心城市,要做到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綜合實力強,提高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只有自己強了,才能有持續的、充沛的引領力帶動力”。(長江日報記者秦孟婷)
(本組文字統稿:劉功虎)
【編輯:付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