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專門來到彩繪墻前拍照 見習記者喬馳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11月18日訊14日,長江日報《長江觀察》欄目關注了即將面臨拆遷的漢陽西大街,一處留存居民記憶的“網紅壁畫”,得到網友和讀者的強烈關注,大量讀者、網友留言或來電表示關注,也希望這樣的城市印記能盡量保存。同時,也有不少網友提出疑問,作為涂鴉愛好者,現在武漢街頭還有沒有地方可供創作?
15日、16日,長江日報多路記者出擊,為您打探了一批武漢街頭特色涂鴉地,有的老“網紅”地點仍在默默迎來各方愛好者;有的即將消失,期待未來重新展現;有的在政府引導下,以全新面貌重生,成為涂鴉愛好者們的熱土;還有的是在商家、學校的引導下,新設立的涂鴉場所,吸引了越來越多涂鴉愛好者前來。
青山街頭涂鴉尚存部分,居民呼吁開辟更多創意文化空間
在青山區建設六路高架橋下有一個十字人行通道,曾經,通道兩邊的墻上繪滿了各式涂鴉壁畫。它們大小不一,色彩豐富。有的單幅只有一米寬,但有的大型壁畫寬達三米。由于道路施工,一些壁畫已經被鏟除。周圍的居民希望等路修好了,那些神秘的藝術家還能回來繪制新的作品,把青山的特色也畫進去。
壁畫用涂鴉噴劑繪制,目前還保留有紫色的握緊拳頭的手,一個張開雙手的魔法師,更多的是用藝術字體書寫的英文單詞。雖然保留的樣式不多,但壁畫曾經美麗的樣子卻印刻在了許多周圍居民的腦海里。
“我記得以前還有鳥、有貓,有希臘神話的一些元素,反正很豐富,非常漂亮。只要規范管理,不影響市民的生活,完全可以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我覺得比滿墻的小廣告好多了。”張女士在附近開藥店,她喜歡藝術,說起曾經的畫面她歷歷在目。“我還記得那個貓的眼睛,畫的太逼真了,我晚上路過的時候感覺真的有一只貓在盯著我,很有意思。”
由于武九鐵路線綜合管廊工程,建設六路段與新建地下人行通道合建,目前整個建六人行通道都被圍擋了起來。居民們回憶,曾經的壁畫連起來大約有一百米長,很壯觀。尚存的壁畫只有不到二十米,而且全部在施工范圍內,不能再近距離觀賞。
關于壁畫的作者和歷史,沒有人說得清楚。有的說感覺十幾年前就有,是一個身材很高,三四十歲左右的男人在這里噴涂,看不清樣子。有的卻說只有五六年的歷史,并且看見過不止一人,“是一個領隊帶著幾個年輕人,樣子應該是學生。地上擺滿各種瓶子,噴三兩下就是一幅作品,很厲害?!?br> 青山區屬于老工業區,很多老舊小區都面臨拆遷重建。留住城市的記憶成了居民們的心愿。附近小賣店老板黃華說:“這些壁畫很有個性,希望等路修好了,這些藝術家再來的時候也能把我們青山的文化符號畫進去。我們的工業,我們的紅房子都很有特色,是一種年輕人的文化符號。要是能開辟一個公共涂鴉空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創作就好了。我們把一些小孩感興趣的道德故事、生活場景的東西畫進去,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豈不更好?!?br> 政府主導 全民參與,江漢區百年老街歡迎墻繪愛好者參與
中山大道是條百年老街,在前進二路和前進四路之間,有一片待開發區域,臨街豎起長近300米的工地圍墻。細心市民不難發現,繼4月第一批彩色墻繪“驚艷亮相”之后,最近,這排墻壁上又新“長”出多幅栩栩如生的畫作。
15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畫師顏才福正拿著畫筆,對照樣圖,加緊繪制一副約5平方米的墻繪。顏才福說,以前街邊墻壁流行懸掛打印畫,可隨著大眾審美的改變,手工壁畫這種更有情懷和溫度的繪畫形式逐漸興起。
畫師結合設計圖紙進行現場創作 見習記者喬馳 攝
“我們希望墻繪不僅能喚起老武漢人的美好回憶,還能吸引年輕人的目光。”據設計人員蘇新月介紹,為了體現中山大道商業老街的特點,除了風景畫、西式店鋪以及3D元素、軍運會元素等內容外,他們還特別在設計方案中加入了老武漢的店鋪街景、特色建筑等元素,“就拿我這幅畫為例,”顏才福舉起畫筆,指著色彩斑斕的墻畫說道,“描繪的就是老漢口的服裝店,畫師對照設計圖進行二次加工,將我們對于老漢口文化的理解融入畫卷?!?br> 愛好攝影的市民方女士,得知墻繪更新的消息,專程拿著相機來拍照,“上半年我已經來拍過幾組了,前幾天看報道知道又開始畫了,就過來拍照記錄一下?!狈脚空J為,中山大道上的墻繪很好地融入了老武漢的文化和特色,“中山大道是武漢的地標道路,這組墻繪兼具歷史感和時尚感,畫得很不錯?!?
此次以墻繪形式對百年老街進行創意性保護,由江漢區城管委牽頭實施。江漢路中山大道執法中隊的姚隊長告訴記者,用墻繪美化工地圍墻的想法,從去年底就開始醞釀了?!耙环矫嫦虢枧f城改造契機,對中山大道的街面環境進行提檔升級,從而提升街區品質;另一方面為了制止亂貼亂畫的‘城市牛皮癬’影響市容市貌?!?br>
中山大道彩繪墻讓市民駐足觀賞 見習記者喬馳 攝
確定設計思路、啟動政府招標、會同設計公司完善方案……“今年4月,我們在中山大道和步行街上先期試畫了十幅墻繪,通過街頭隨機采訪和公眾號投票等形式,了解市民對墻繪內容的偏好,并融入到后來的設計中?!?br> 據悉,本月底,中山大道上的83幅壁畫將全部完工。這一路段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街區”,以其藝術氣息吸引市民目光。
“我們一直在探索從‘執法式管理’向‘服務式管理’轉變的路徑?!币﹃犻L說,下一步,江漢區城管委將繼續推進這一創意性保護歷史街區的“江漢模式”,如以“軍運會”為主題,在重點保障線路的電表箱等城市家具上繪制趣味壁畫等?!巴瑫r也歡迎對墻繪有興趣的藝術愛好者加入進來,向我們展示你的設計理念,通過審核就能將自己的作品送上街頭。”
涂鴉扎堆地 “豐儉”皆適宜,漢陽古琴臺仍是涂鴉熱土
提起武漢的涂鴉,漢陽古琴臺必不可少。這里不僅有武漢歷史最悠久的古琴臺公交車站和龜山北路這兩處涂鴉,也有后來在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里新開辟的涂鴉場所。長江日報記者15日探訪時發現,古琴臺公交站的涂鴉墻已經消失,龜山北路和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的涂鴉墻仍舊對涂鴉愛好者敞開懷抱。
15日下午,當記者來到古琴臺公交車站時,映入眼簾的是兩面重新粉刷的墻壁,原來繪制在墻上的各色涂鴉都已消失。
相隔數百米處的龜山北路上,百余米長的一堵圍墻上,各種絢爛的涂鴉吸引了不少行人和游客拍照。
圍墻后的停車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堵墻有很多年歷史了,每年都有不少人來這里涂鴉,一直沒停過,非常熱鬧,“雖然畫的東西大多看不明白”。
武漢涂鴉圈資深人士江恒告訴記者,龜山北路上的這處涂鴉地點,最早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后來陸續有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涂鴉愛好者來到這里進行創作,畫作內容也曾多次刷新,但因為體量較小,難以組織開展大型的涂鴉創作活動。近幾年他策劃了不少大型活動,會帶來自德國、法國的藝術家來到這里進行涂鴉創作。在他看來,涂鴉屬于小眾文化、城市亞文化,但在武漢越來越被接納。 城市的這種包容和認可,為涂鴉創作提供更深厚的土壤,如此良性循環,讓武漢迅速成長為全國涂鴉高地。
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與龜山北路僅一墻之隔,但園內有兩處涂鴉墻。一處在進園處的加油站,站外的圍墻上被刷上了多幅涂鴉,長度有20多米。另一處大型的涂鴉墻則在園區深處,百余米的一堵舊圍墻上繪制了10多幅涂鴉作品,引來不少游人觀賞、拍照。
來自合肥的俞小姐三人剛剛大學畢業,按照網上的攻略來到創意園游玩,漫步在充滿先鋒氣息的涂鴉墻邊,雖然平時不了解涂鴉,但她們還是被“驚艷”到了,禁不住拿出手機拍照留念。
創意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園區是從2010年開始策劃、舉辦各種涂鴉活動,2010年舉辦了“漢陽造”涂鴉大賽,邀請了大批涂鴉愛好者和團隊前來創作,很受歡迎。2017年,園區舉辦了青年藝術節,再次進行了一次涂鴉創作,現在兩處涂鴉墻上看到的作品就是去年的優秀作品。
工作人員表示,因為園區可供涂鴉的空間有限,而且對涂鴉作品質量要求較高,要求與園區整體風格相協調,所以園區一般是主動邀請創作團隊參加創作活動,如果有涂鴉愛好者希望在園內創作,需要先在園區報備,方案通過后才能創作。
武昌區棋盤街:1000米涂鴉墻從“扎眼”到養眼
“‘新二十四孝’:經常帶著女子愛人回家,親自給父母做飯,常跟父母交心溝通……”16日下午,長江日報記者在武昌區棋盤街書香苑小區附近看到,1000余米長的白色墻壁上,涂滿了勸誡子女該怎樣和父母相處的文字和漫畫。這種新式涂鴉,引來路人駐足圍觀,附近的居民也紛紛點頭稱贊。
棋盤街涂鴉 記者曾晗 攝
白色墻壁是對面一棟老區的圍墻,墻沿下有健身器械,不少居民晨起都會在這里鍛煉。家就住在附近的鄒莉平告訴記者,每天上下班都會看到墻壁上的涂鴉,還是蠻養眼的。
記者了解到,棋盤街書香苑小區附近的涂鴉已經存在10多年了,目前還有兩處保存較為完好,一處是位于花園山郵局對面的20余米長的小巷子兩側墻壁上,一處就是這涂滿“新二十四孝”的1000余米墻壁。
“棋盤街離湖北美術學院很近,經常有美術專業的大學生過來涂鴉。以前大學生們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潮流,自己在墻壁上畫一些新穎的圖案,看著蠻扎眼的。居民們也過來投訴,說學生們在墻上亂涂亂畫?!被▓@山社區黨委書記陳娟告訴記者。
棋盤街涂鴉 記者曾晗 攝
經過社區出面和大學生們溝通后,這一片的涂鴉墻漸漸得到了管控。學生們涂鴉之前,會先跟社區溝通好創作主題和繪畫內容。社區也組織居民開會,把文明倡導、社區宣傳、居民日常生活等與涂鴉文化進行融合,對學生們的涂鴉創意進行購買服務,創造出屬于社區居民的涂鴉文化。
“學生們擁有了一個畫畫實踐的平臺,我們支付費用支持他們的藝術創作,居民們也能通過這種新穎的方式了解到社區的一些文明創建活動?!标惥瓯硎尽4饲巴对V過涂鴉大學生們的居民,也慢慢發現,涂鴉以后原來貼滿牛皮癬的墻壁,再也沒有出現小廣告,變得干凈整潔了。學生們也會每隔半年時間,過來檢查一次,對涂鴉進行修復和翻新。
陳娟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后期社區將會出臺措施,和大學生團隊合作,考慮把涂鴉文化引入樓道,在樓道里進行推廣。并將位于武漢中學后面約2000多平方米的墻壁提供給學生,成為他們揮灑藝術的舞臺。
地大隧道壁畫:莘莘學子青春歲月的記憶
霧中的青山,潮濕的地面,隧道兩旁的壁畫,那是雨中的地大隧道。15日13時30分,長江日報記者在地大隧道看到,來來往往的學子穿梭在隧道趕著去上課,也有外來游客駐足停留在壁畫前拍照,十分熱鬧。
地大隧道位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內,南望山下,全長333.3米,連接西區與北區,學生們上課生活都要路過這里,而隧道內的壁畫,彰顯著大學生的奇思妙想。路過這里的大一學生馬新蘭,是學校話劇社成員,正趕著去話劇社排演話劇,她告訴記者,隧道兩旁的壁畫是學校各個社團的海報,每年都會更新,壁畫《子非魚》就是話劇社學姐畫的,畫了兩周時間,“路過這里看到自己參與社團的壁畫,覺得特別有意義,其他的壁畫也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學校?!?br> “這幅畫好美啊,來,拍一張?!闭谠撔9プx博士學位的張燕云,正在壁畫前和同學拍照,她說,壁畫已成為學校一大特色,今天和她一起拍照的就是一起在學校讀研究生的同學,同學們畢業后回校,都會來這里拍照,“一幅幅展現地大風采的壁畫,已成一種校園文化,更是我們地大學子心中無法磨滅的情懷,是一種青春歲月的記憶?!?br> 創意涂鴉凸顯校園文化,武昌首義學院涂鴉墻上有“錦鯉”
身著旗袍的小女孩矗立在馬路上,旁邊是醒目的“逢考必過”字樣……在武昌首義學院中區食堂門口,涂鴉墻堪稱現實版的“錦鯉”,成為該校獨特的校園文化一景。
據介紹,頗有學校特色的涂鴉墻,是首義學院視覺傳達專業的學生所作。“視覺傳達專業注重動手能力,每年的《POP廣告設計》《插圖設計》等課程,我們都會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完成必要的實踐環節。”該學院教師徐齊表示:“我們利用雅致的高級灰來凸顯時代特色,再利用復古造型,與‘首義’文化匹配?!?徐齊告訴記者,作為視覺傳達專業沿襲數年的教學實踐活動,涂鴉創作將繼續在該校推行,“我們希望以戶外涂鴉為載體,探索墻面涂鴉、地面涂鴉等多種形式,深挖校園文化”。
記者了解到,該校的文化涂鴉墻不止一處。在南區圖書館及新聞與法學學院,還有兩面因地制宜、風格迥異的涂鴉墻。其中南區圖書館的涂鴉墻,或以綠色綠植主題、或呈現書本元素,與讀書氛圍相得益彰;新聞與法學學院的涂鴉墻,則融入了打板與攝像機元素,呈現出與專業特性一致的特點。
“因地制宜是涂鴉設計的重要原則,如利用點線面元素,營造疏密有致的美學風格,甚至利用留白來賦予充分想象力?!眳⑴c制作涂鴉墻的視覺傳達專業學生汪雅如表示,“從設計到繪圖,再到購買材料、現場繪畫,涂鴉墻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
風格多樣的涂鴉墻,已經成為該校的獨特文化。因有“逢考必過”元素,也恰逢在考試周之前完成,中區食堂涂鴉墻成了該校的網紅取景地,不少學生慕名前來拍照。
“我喜歡坐在有涂鴉墻的南區圖書館復習”,該校經濟管理學院會計專業的黎同學表示,“每當學習困倦時,抬頭就是郁郁蔥蔥的‘樹林’,既養眼又緩解疲勞”。
專家:涂鴉是鄉愁記憶的一部分,要保留也要引導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馮桂林認為,涂鴉是鄉愁記憶的一部分,不要一概抹殺,可以適當拿出一些公共空間來進行創作,但內容上需要引導和規范。
彩繪墻成為中山大道亮眼街景 見習記者喬馳 攝
他指出,涂鴉這種文化形式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特別是在現在都市化發展進程當中,也是客觀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很多生存空間和存在理由。涂鴉本身也存在消極的一面,需要加以引導和規范。從總體來說,涂鴉文化是與主流文化相伴而行的一種大眾文化,較多反映了市井、民俗、風情等內容。
他表示,從體現精神生活的多元方式角度來看,要允許涂鴉文化的存在,但不是允許其突破底線。它對于底層生活的表達,能豐富基層社會文化的需求。以往有的可以適度保留,例如西大街的涂鴉,與市民生活融合在一起,利用繪畫藝術的手法來豐富人民生活。這是民間藝人為社會貢獻自己的智慧,也是我們提倡的一種方向。以前沒有的,可以視情況在適當區位或地段留下可供涂鴉的空間。既讓創作者實現了自己的追求,也滿足了基層群眾的需求,同時也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城市越發展,越文明,越要有寬厚、包容的文化生態,可以為其開辟一些合適的“領地”。 (記者史強 曾晗 方歷嬌 龍京 見習記者覃柳瑋 喬馳 曹欣怡 通訊員杜微波 王峰 張璐)
【編輯:朱艷琳】
(作者:記者史強 曾晗 方歷嬌 龍京 見習記者覃柳瑋 喬馳 曹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