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 邢帆
今年的“雙11”再次刷新了各種紀錄。僅僅2分5秒,消費額就突破100億元;1小時47分26秒,增長到1000億元;15小時49分,超過去了去年全天的交易量;最終的交易額則達到了2135億元。
今年是“雙11”第十年,美國亞馬遜移植了“電商購物節”模式,最終成交額42億美元。模式可以直接移植,但十年來,電商引發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的消費理念革命,并非一朝一夕。
十年前,網購還是年輕人的時尚,如今,中國男女老少早已習慣了網上購物。某種程度上說,“雙11”表征了電子商務深度滲透中國人消費領域的巔峰時刻,它就像伽利略所說的一個支點撬動了一場消費領域的革命,讓世界看到中國消費市場的潛力如此驚人。
不止如此,需求側的巨大流量,倒逼第三產業的供給發力。為了針對客戶進行個性化推薦,使大數據分析和挖掘潛力空前開發,瞬間爆發的交易量給支付系統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最終誕生了移動支付。巨大的貨物流量,催生了研究智慧分揀設備和分揀機器人。
“雙11”的興起,助推互聯網、物流、金融等行業變革發展,也給諸多互聯網經濟風口行業注入靈感。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各類消費數據,則催生了云數據等新技術的問世與應用。可以說,中國在互聯網新經濟新技術上的諸多領先領域,都得益于電子商務這一先行探索。“雙11”的十年,也見證了中國經濟模式變革的十年。
這樣一場驚濤駭浪,其源頭卻是一個并不起眼的“靈光一閃”。2009年,淘寶商城內外交困,總經理張勇想搞一個商品大促銷。怎么搞呢?要不就選在11月11日,從“單身經濟”開始吧。就是這個靈感,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新天地,十年間見證和推動了中國的消費形態,曾經略帶調侃的“光棍節”,也成了整個社會消費能力的“晴雨表”。
當初的一個小“點子”,竟然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這是創新的力量。創新不一定來自實驗室或者高深的論文,一個念頭,一個想法,一點好奇,一次靈光乍現,都可能成為創新的源頭。
無論是科學新發現,還是某個領域的奇思妙想,最終目的都是更好地滿足人的需求,即便看似離日常生活最遙遠的探索,至少也滿足了人類的求知欲。造紙術和印刷術來自人類傳承文化的渴望;飛機代表了人類這個地面種族對藍天的向往;計算機是人類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產物。
與歷史上這些偉大的創新發明相比,“雙11”看上去只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它撬動了一場消費革命,倒逼供給服務提升,無疑是有價值的創新。
奇思妙想帶來的結果,往往是難以估量的。為什么蘋果要向下落,而不是掉到空中?沸騰的開水為什么會頂得壺蓋“啪啪”作響?這些在當時堪稱奇思妙想的疑問,給人類帶來了“萬有引力”和蒸汽機。同樣的,奇思妙想,把“光棍”和購物節聯系起來,會給中國社會帶來什么影響,恐怕連張勇本人也未能預料。
我們需要腳踏實地的科學技術研究,也不能少了各個領域的創意。前者是人類進步的基石,它讓我們走得更穩;后者是前進道路上的“加速器”,讓我們時不時地“跨越”一下。
編輯: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