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路路口,隔著一條馬路的兩家包子店,均排起長龍
袁大頭包子被武漢人稱為“國民包子”,在這座被熱干面、豆皮、面窩、牛肉粉紛爭的江湖里占據著一席之地。 但就在半個月前,它在包子江湖中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威脅。 從成都來的外地網紅包子店九龍王直接把首家店開在了袁大頭對面。
路過光華路路口的人,即使不買包子,也要站在路口圍觀兩家店的“交戰”。
九龍王沒來之前
光華路是屬于袁大頭的
11月1日11時,袁大頭包子店排起的長龍
11月1日11時,九龍王大包店排起的長龍
九龍王沒來之前,光華路是屬于袁大頭的。
惠濟路上、開明路上、光華路上都是拎著整袋包子的行人,第一次來的,不用問路,跟著包子袋都能找到袁大頭。
手拎整袋包子,是光華路上的一道風景
這家開了30多年的包子店不做加盟,至今在武漢就這一家店,沒有自媒體的時代,它靠口碑把三鎮的人召喚過來,網絡時代,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拿著“武漢美食攻略”跑到光華路,就為吃一口袁大頭。
和其他包子店不一樣,來袁大頭買包子的人,都是整袋整袋的買,“每次都買50塊錢的,一家人兩三天就吃完了”,“其實我只想買兩個,可每次排了這么久,不多買一點劃不來”......
但從上個月8號開始,有些人手上的袋子開始變為“九龍王”。
這家靠加盟批量開店的外來網紅店在進入武漢市場半個月后,成功把牢了一大波武漢人的胃。
從客流量看,九龍王不輸袁大頭。
早上9點半,小編趕到光華路時,袁大頭門口有28人排隊,九龍王是34人;上午11點,兩家店迎來了客流高峰,袁大頭門口排起了兩條隊伍,小編大致數了一下有近百人;馬路對面的九龍王也不輸,隊伍直接排到了馬路邊,小編努力想數清人數,但人潮擁擠,有些數不清。
從硚口結伴過來的5位阿姨在倆家店分頭排隊,再把買好的包子均分
“不是說袁大頭好吃嗎?怎么這家店也這么多人?” 手上拿著“武漢美食攻略”的北京人丁洋站在路邊和媽媽糾結,到底該排哪家隊。 “我們來武漢玩之前,網上都推薦吃袁大頭,但你看對面這家店也很火啊”,丁洋問在路邊吃包子的老武漢,“哪家店更好吃?”
“都挺好吃的,袁大頭是老店老味道,九龍王是新店新味道,都不差”。最后,丁洋決定和媽媽分頭排隊,她排九龍王,媽媽去袁大頭。
顧客在兩家店買好包子后,站在路邊品嘗
不止是外地人丁洋,就連十幾年都吃袁大頭的老顧客,也會嘗鮮九龍王。“我以前都是在袁大頭買30塊錢的包子,現在在她家買15,來對面買15,兩個味道都嘗嘗”,但這樣“貪嘴”的后果就是要排兩次隊。
嘴刁的武漢人對袁大頭的評價自不必說,“面有嚼勁,餡兒扎實”,但對于外來的九龍王,食客也贊“好吃,和袁大頭不相上下”。
不少顧客坐公交乘地鐵來光華路買包子
袁大頭的踏實
九龍王的野心
把進入武漢的首家店開在袁大頭門口,這已經讓人浮想聯翩。況且也是排著長隊的網紅店。“這是挑釁還是自信?”網友把兩家店的排隊視頻發在朋友圈,表達好奇和疑問。
上午9時,九龍王門口的排隊顧客
“我們就是要把店挨著最好的那一家開”,九龍王武漢市場負責人何玉龍并不避諱記者的疑問。但何玉龍也解釋,開在袁大頭對面,并不是刻意為之,恰好是這兒有店面出租。
但“挨著最好的那一家開”一直是九龍王開拓新市場的思路。何玉龍介紹,前兩年九龍王進入昆明市場時,就是挨著當地著名的味豐源包子開的店。
“你知道袁大頭在武漢的名氣嗎”?
“當然知道”,四個月前,何玉龍和同事到武漢做市場調查,從選址到租房裝修,再到開店,他們只用了三個多月時間,“這是我們在武漢的總店,下個加盟店這個月5號開,在友誼街;還有一個店8號開,在前進五路,陸續還有民主路等”,最近,何玉龍和上面的大老板一直應酬新店開業的事,接受小編采訪時,何玉龍滿身疲倦,“我這四個月都在武漢”。
11月1日11時,袁大頭包子店門口的長龍
和30多年只開一家店的袁大頭相比,走加盟路線的九龍王就顯得野心太大了——“春節前在武漢要開30-40家店”。
小編有些不敢確定,向疲憊的何玉龍兩次確定這個數字,“就是這么多,沒錯”,何玉龍并不覺得這個數字會讓人驚訝。
而對面的袁大頭老板娘葉桂云30多年時間里,一直堅守一家店,從5平米的夫妻店開到了500平米的門面,30多年的時間,只漲了三次價,至今價格仍和2013年最后一次漲價后保持一致。
“我們和他們的方式不一樣”,葉桂云和記者不愿多談,多次強調的是袁大頭踏實做生意,照顧好回頭客。“每天都有人找我做加盟,但我都沒同意”,已經56歲的她只想做好包子守好店,葉桂云透露,對面的店開張后,沒有對自家營業額產生影響,“因為我們有老顧客,吃了幾十年,不會隨便換口味”。
記者問葉桂云有沒有嘗過對面的包子,“嘗過,但不知道是什么餡兒”,葉桂云稱,那是一位老顧客買來后給自己嘗的,但對于對方的口味,葉桂云沒有多做評價。
買好包子的顧客坐在門前邊吃包子邊聊天
一個是武漢人熟知的包子屆霸主,一個是急速擴張的外來品牌,顧客在兩家店排隊等候的間隙里,對他們的味道、價格、經營模式討論著。
和30年只漲三次價的袁大頭相比,九龍王更擅長打促銷戰。
10月8號開業,開張營業的前半個月,九龍王連做15天促銷,前五天買一送一、中間五天買二送一、后五天買三送一。
這種大促讓開業前期人山人海,“促銷的信息都傳到我們光谷了”,李阿姨以前在漢口住,后來搬家到光谷,“我聽漢口的朋友說,和袁大頭一樣好吃的包子店在搞活動,拽著我現在的街坊就來了”,李阿姨當天花了50塊錢買了100塊錢的包子。
不少顧客先把在袁大頭買好的包子放在九龍王門口的凳子上晾著,再去排隊買九龍王大包
和袁大頭不一樣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買包子也能辦會員卡。
武漢人買包子的實力,把行走包子江湖多年的何玉龍嚇到了,團隊商議后決定,面向顧客發售會員卡,而會員卡模式在九龍王銷售體系里,只有武漢市場有,“成都沒有,昆明沒有,江西也沒有”,何玉龍說,因為武漢人一次性買包子買的太多了。
“他們從十幾公里外的地方趕過來,一次買幾十塊錢的包子,應該給折扣”,何玉龍透露,短短二十天時間,已有上千人辦了會員卡。在小編采訪他的一小時時間里,就有三個顧客找他辦卡。“武漢的市場比成都大”,這是何玉龍進入武漢市場前就預料到的,如今驗證了他的預期。
交50塊錢就能成為會員,卡免費,50塊錢可以用來買包子。成為會員后,下次報手機號就能打八五折。
打八五折的優惠顯然吸引了不少人。不少顧客看到別人比自己買的便宜后,會立馬打聽會員卡怎么辦,甚至幾個好友相約辦一張卡,一起使用。
九龍王在武漢第一家店內的工作人員都是從四川老店帶來的
“一周后,新口味會推出”,何玉龍說的新口味是根據武漢人口味改良后的版本。有些顧客向他們反映,鮮肉包好吃,但油太重,可以適量減少油。“其實這油量在成都就是正常的,但武漢人普遍覺得多油,那我們就改良一下。”
“我們是新店,袁大頭是老店,兩家不存在競爭關系,甚至會互惠互利”,何玉龍說,袁大頭的老顧客會來九龍王嘗新口味,但九龍王帶來的新顧客也會去袁大頭嘗嘗鮮,“吃包子不可能只吃一家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光華路上的包子江湖要來了。
袁大頭VS九龍王
包子測評
九龍王家的包子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們做一份包子測評。因個人口味不一,對食物的品質要求不同,測評會有個人偏好,大家只作參考,通過小編一上午的采訪,顧客們的共識是,兩家店都挺好,就看你的口味了。
單從價格上看,袁大頭部分種類比九龍王便宜些,但個頭沒有九龍王大。
鮮肉包PK
袁大頭:1.5元
九龍王:2元
袁大頭家的鮮肉包有個鮮明特點,餡兒是團成一團的,如果你是掰著吃,很可能一半是沒餡兒的,但很多人認為,這樣的餡兒更香。
九龍王不一樣,他家的餡兒均勻分布,咬一口,鮮肉多汁,可以吃到顆粒狀的肉丁,有顧客評價,九龍王的鮮肉包更鮮一些。
醬肉包PK芽菜肉包
醬肉包:2元
芽菜包:2元
醬肉包是袁大頭家的特色包,很多人只認他家的醬肉,可以說是真材實料,咬一口下去,會吃到大塊的瘦肉,即使吃到的是肥肉,也是醬香味的香,一點也不膩。很多街頭包子店賣的醬肉包經常是只有干子,沒有肉。
袁大頭家的醬肉包
而芽菜是只有在川渝地區才能吃到的特色腌菜,屬于九龍王的特色包。其實他家的鮮肉包里也有芽菜,芽菜包和鮮肉包相比,芽菜量稍微大一點,整體來說,挺好吃,油大鮮美。
豆沙包pk
袁大頭:1.2元
九龍王:2元
掰開兩家的豆沙包,皮都挺厚,餡兒都挺少,小編吃的時候,剩了一大半的饅頭皮,但必須承認的是,他們兩家的餡兒都挺好吃,袁大頭家的餡兒偏干,九龍王的豆沙更嫩一點。
饅頭PK
袁大頭:0.8元
九龍王:1元
袁大頭比九龍王便宜兩毛,但個頭稍小。袁大頭家的饅頭走的就是筋道路線,很多人愛吃也是因為這樣的口感。
相比袁大頭,九龍王略顯松軟,但并不是加了膨松劑的那種軟,也有嚼勁。兩家店的饅頭即使放涼,也不難吃。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何況還是排長龍的人, 光華路上的包子江湖要來了。
【編輯:劉思】
(作者:張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