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司法部、民政部發布通知,通報表彰第七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武漢3個村(社區)上榜,漢陽四新街瀾菲溪岸社區便是其中之一。
國家級示范村(社區)是如何煉成的?公共法律服務在促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連日來,長江日報記者走訪瀾菲溪岸社區,揭秘國家級示范村(社區)的“法治密碼”。
算清狗咬人“法律賬”消除狗患頑疾
一只大狗沒拴繩,把一只小狗咬傷了,小狗的女主人跑到大狗主人家把門砸壞了。據統計,瀾菲溪岸社區有426只寵物狗。幾年前,狗患引發了諸多矛盾沖突,成為妨礙社區治理和影響居民安全感的不定時“炸彈”。
如何排除“炸彈”?該社區用過很多辦法,如上門為每位養狗的業主送狗繩、登門為狗注射疫苗、組織專場文明養狗活動,但都收效甚微。業主們會找出各種不配合的理由,注射疫苗浪費錢,拴狗繩影響狗的自由,工作忙沒時間參加活動。
社區法律顧問為社區書記張晶提供參謀,居民不愿配合的根本原因是法治意識淡薄,沒認識到放任狗的法律后果,給居民普法才能治本。張晶請社區律師將曾發生在社區里的真實的狗咬人糾紛編成法治故事,開展專場普法講座,給居民“算法律賬”:狗咬傷人,狗主人就違反了《侵權責任法》,要承擔經濟賠償,賠錢又傷和氣;狗咬人糾紛還可能轉化為人與人之間的刑事案件,情節嚴重的要承擔刑事責任。
通過普法把“賬”算清楚了,居民的工作就做通了。居民湯師傅就是“聽了鄰居家的狗咬傷人,賠了一大筆醫藥費和奶粉錢”后主動到社區領狗繩的。
目前,瀾菲溪岸社區治理狗患成效顯著,居民安全感大大提高。社區七成以上的狗都打了疫苗,只有個別新入住的業主家的狗沒拴繩,養狗居民監護人意識增強,主動擔起管理狗的責任。湯師傅家的金毛還成了社區里的狗明星,經其調教,見到陌生人會主動躲到主人身后。
法治課揭穿高回報陷阱保住居民10萬元
今年上半年,開展防范非法集資法治宣傳、護好群眾錢袋子是社區治理擔負的重要使命之一。瀾菲溪岸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開展了6場“防非”法治課,幫癡迷于高回報的居民劉師傅攔截下10萬元非法集資款。
劉師傅是一名退休教師,從朋友處得知一種高息理財,投入10萬元,每月可拿到千元利息。面對高回報誘惑,劉師傅不聽勸阻,與家人鬧翻。6場法治課聽完后,真實的非法集資詐騙案例讓劉師傅認清高回報陷阱,主動放棄了投資念頭,一家人也和睦如初。
社區書記張晶說,居民一旦落入非法集資陷阱,損失的不只是錢,還會埋下一系列社區治理隱患,如人身安全、家庭矛盾、社會沖突等。“防非”法治課給居民打上“預防針”,消除了隱患。除了法治課,該社區還在全市率先試點手機里的社區律師,打造公共法律服務微信群,為居民24小時“坐診”,充當居民理財顧問,篩查非法集資陷阱。
基層治理離不開公共法律服務
通過普法宣傳樹立群眾法治信仰,從而破解狗患等社區治理頑疾;通過律師“坐診”“開藥方”,消除非法集資等社區治理中的種種隱患。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黃軍認為,在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公共法律服務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基層治理的“保健醫生”。
2017年,按照武漢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推進部署,瀾菲溪岸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掛牌成立。公共法律服務開始全方位參與社區治理。不僅如此,瀾菲溪岸社區還將法治與自治、德治巧妙融合。
如小區成立業委會屬于居民自治范疇,但社區律師會參與其中充當顧問,引導業委會成立程序合法化;而“映山紅”舞蹈隊、媽媽互助團等居民自治組織,經常在社區開展法治文藝演出,還成為了社區開展普法宣傳的法治文化陣地。
瀾菲溪岸社區學生家長們自發組建了一支“靚媽護學隊”,這支居民自治團隊有愛心但缺乏專業訓練。對此,社區組織專業律師為其普及學生安全法律常識,用法治護航自治。今后,還將請民警傳授“實踐”知識,精準識別可疑人員、正確應對緊急突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