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廣德樓三月初八戲單》、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電影《生死恨》海報、20世紀20至30年代梅蘭芳表演昆曲《游園驚夢》時穿的戲衣……
2024年是梅蘭芳誕辰130周年。11月24日是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對公眾開放一周年,作為該館跨年大展,“梅藝今輝——紀念梅蘭芳誕辰130周年展”當天正式開幕。展覽遴選出百余件與梅蘭芳的藝術生涯密切相關的展品,包括手稿、書畫、古籍、戲衣、戲單、樂器、唱片等,為公眾揭開了梅蘭芳藝術世界中未曾觸及的神秘面紗。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展覽截至2025年2月23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指導,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和中共昆山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
這份戲單見證巨星的誕生
走進展廳,觀眾仿佛置身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梨園劇場,真切感受梅蘭芳戲曲藝術的魅力。嬌俏柔媚的少女、英勇颯爽的女英雄、清靈飄逸的神女、含悲裝瘋的宦門小姐、抑郁醉酒的深宮貴妃……作為京昆藝術大師,梅蘭芳創作了眾多個性鮮明、端莊雅秀的舞臺藝術形象,令觀眾深印心扉,揮之不去。
展廳內展出了梅蘭芳各個時期的演出戲單。其中一張宣統元年(1909年)的《廣德樓三月初八戲單》,為目前存世最早的梅蘭芳演出戲單,彼時梅蘭芳搭班“喜連成”演出,不滿15歲。
戲曲百戲博物館場館運營汝文晶介紹,當時的演出劇目為《桑園寄子》,在北京的老字號“廣德樓”演出。她說:“這里面的大部分戲份是老生戲,梅蘭芳飾演的旦角只是配角。由于當時的清政府處于‘國喪’期間,戲曲演員的表演不許有扮相,不準穿戲服,也不準動響器,只能‘說白清唱’。”
而一張1913年的《丹桂第一臺十一月十九日戲單》則見證了巨星的誕生。那年,19歲的梅蘭芳跟隨名角王鳳卿,應“丹桂第一臺”經理許少卿之邀,第一次赴上海演出。起初許少卿對梅蘭芳的包銀估價并不太高,只肯出1400銀元,但王鳳卿熱心提攜后輩,堅持要加到1800銀元,甚至提出可以從自己的包銀里勻給梅蘭芳400銀元,許少卿只好勉強答應加價。此輪演出獲得滿堂彩,在王鳳卿的推薦下,梅蘭芳更是人生第一次唱大軸戲《穆柯寨》,自此火遍南北。
更是京昆大師,《游園驚夢》戲衣美到炫目
開幕式上,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周慶富致辭。他說:“昆山是百戲之師昆曲的發源地,戲曲文化淵源深厚,2024年是梅蘭芳先生誕辰130周年,與昆曲發源地平臺聯合舉辦紀念梅蘭芳誕辰130周年,不僅是對梅先生藝術生涯的一次深情回顧,也是對昆曲京劇藝術交融共生歷史的一次深刻致敬,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切實的傳承和弘揚。”
這次展覽,中國藝術研究院精心挑選了10套梅蘭芳大師穿過的戲衣進行展示。《游園驚夢》戲衣、《混元盒》戲服、紅緞繡平金鳳戲牡丹紋女靠……每一套都美到炫目。
其中,《游園驚夢》戲衣是20世紀20至30年代梅蘭芳在表演昆曲《游園驚夢》時所穿,通身繡十團花鳥紋圖案,用漸變的彩線繡出天竺和飛鳥的形象,寓意“春意盎然”“天長地久”。
昆山戲曲百戲博物費一鳴說,京劇和昆曲之間的淵源深厚,這件戲衣可見梅蘭芳大師對昆曲演出也非常上心。
昆曲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梅蘭芳的祖輩、父輩都與昆曲有著不解之緣。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是大名鼎鼎的同光十三絕之一,當年梅巧玲學戲就是先從昆腔入手,再學皮黃的青衣、花旦。巧合的是,梅蘭芳平生的第一次登臺,就是在昆曲《長生殿·鵲橋密誓》里演織女。
梅蘭芳演出過的昆曲戲有30多出,《游園驚夢》是他演得最多,影響最大,演出時間跨度最長,成就也最高的昆曲劇目。演出跨度持續近半個世紀,一直持續到梅蘭芳晚年。
中英文對照,這份訪美京劇圖譜太全面
梅蘭芳是推動中國戲曲“走出去”的先行者,1930年曾赴美國進行訪問演出。
展廳中,梅蘭芳當年為訪美而制作的京劇圖譜驚艷亮相。“生”的英文是TheShengorMaleCharacters,“旦”的英文是TheTanorFemaleCharacters……這份京劇圖譜中英文對照,純手寫、手繪,特別精美。
據了解,94年前,為了讓美國觀眾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的京劇藝術,梅蘭芳特意請畫師繪制了京劇的劇場、樂器、兵械、砌末、行頭、古裝戲衣、臉譜、冠巾、胡須、扮相譜、舞目和舞譜等精美的畫軸,以中英文對照的形式做了注解和說明。這些圖譜在美國各地的劇場里懸掛、陳列,成為外國觀眾欣賞中國京劇藝術的“指南”。
這么貼心的欣賞指南為梅蘭芳收獲了一大批海外粉絲,他所到之處,均引起極大轟動,在正處于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創下了場場客滿的佳績。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胡玉梅/文 劉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