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來臨,高等院校曲藝人才培養面臨怎樣的挑戰?科技飛速發展,院校相關課程設置要進行怎樣的調整?近日,由上海戲劇學院聯合中國曲藝家協會、上海市文聯共同主辦的第九屆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教育論壇在滬舉辦。來自全國各高等院校曲藝教育領域的領軍人物、專家學者,還有在教學一線辛勤耕耘的優秀教師,以及從事曲藝理論研究青年才俊齊聚一堂、獻計獻策。
2022年,曲藝相繼被列入《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與《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完成了從一門藝術到一門學科的跨越。中國曲協曲藝教育與學科建設委員會主任郝戎稱:“隨著曲藝獲得本碩博人才培養和學位授予的資格,曲藝教育事業發展已進入快車道。”因而,更應借助曲藝專業的設置和學科建設的契機,從表演深化到演劇,從演劇拓展到演藝,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弘揚傳統美德、激發民族精神。
“我們要尊重并繼承前人研究成果,但也不能被其束縛。”中國曲協理論委員會秘書長賈振鑫表示,曲藝學科實踐性很強,學習若僅靠模仿是難以推陳出新的,“現代曲藝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AI技術發展帶來影視行業的變革,這股風潮也不可避免地將席卷戲曲曲藝領域。如何跟上時代的腳步?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院長、教授厲震林分享:“人工智能或許不能完全代替人,但如果不掌握人工智能就可能面臨淘汰。曲藝的發展,也應考慮如何巧妙運用AI,打造新的作品。”
曲藝藝術的影響力不局限于舞臺,它靈活的表演方式和詼諧幽默的表達也能被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海市曲協顧問、滑稽名家王汝剛前不久參加了“上海市十佳民警”評選,就深有感觸。其中有位民警將工作案例用生動的故事講述,聽得人笑中帶淚。事后,王汝剛夸他好口才,沒想到對方說:“都是從小聽《滑稽王小毛》耳濡目染練出來的口才。”
這次偶遇,讓王汝剛既欣慰也很受啟發:“學點曲藝技巧和表演,隨處都用得上。”但讓他著急的是,老一輩雖然留下了很多曲藝財富,但這些口頭文學卻缺乏理論梳理,他建議專家學者,應多關心曲藝生態狀況:“我們的口頭文學有自己的審美本性和藝術規律,有歷史知識、民族風情,都是寶貴的文化財產,應當被更好保存。”
要保存地方曲藝,先要保存地方語言。如今的新一代“上海人不會說上海話,揚州人小孩不說揚州話,蘇州人不會說蘇州話”,對此,王汝剛呼吁要讓下一代學好三種語言:“普及普通話、保護地方話、學會外國話。”正所謂“學會三種話,走遍天下都不怕”。他期待,更多曲藝工作者能融入高校平臺,總結經驗、現身說法,通過平臺進行分析、鑒賞,分門別類,保存曲藝文化的脈絡,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喜愛曲藝藝術。
學術研討期間,曲藝演員們也走進上海戲劇學院展現舞臺魅力。“送歡笑”專場演出云集南北多種曲藝形式,不僅囊括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多項獲獎作品,也有因游戲《黑神話·悟空》爆紅的陜北說書《黃風起兮》,坐鎮主場的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的“梨園新苗”也精彩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