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變臉、打鐵花等‘非遺’,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出了高超技藝和智慧,讓我很著迷。”17日接受采訪時,28歲的阿力木江·庫爾班如是說。
阿力木江是新疆若羌縣樓蘭藝術團演員,閑暇時喜歡通過網絡觀看各種“非遺”視頻。
2022年,河北省邢臺市豫劇團在若羌縣演出,阿力木江首次近距離接觸到川劇變臉。他向表演者王波表達了拜師的意愿,對方欣然接受。
在若羌縣樓蘭藝術團的支持下,阿力木江于2023年夏天前往河北省學藝。
因具備舞蹈功底,阿力木江很快在身段練習中掌握了技巧。“難的是變化臉譜和吐火。起初戴臉譜,會覺得呼吸困難。練習吐火,口腔也不適。”
但阿力木江很珍惜此次學習機會。“老師耐心教我,還經常開導我,所以我沒理由放棄。”求學一個月后,阿力木江回到若羌縣,并在一次次練習和演出中精進技藝。
在若羌縣近日舉辦的一場文藝晚會中,阿力木江向觀眾展示了川劇變臉、吐火。
只見他輕盈地從舞臺上跑到觀眾身前,站定身姿后,用手揚了揚身披的斗篷,剎那間,面部的臉譜由黑色變為綠色。八張臉譜變完,露出“廬山真面目”,觀眾席響起一陣歡呼聲和掌聲。
在一次排練中,阿力木江與多名民族樂器表演者攀談,產生了以彈撥爾、熱瓦普等民族樂器為變臉伴奏的想法,幾人即刻操練起來。
“我們想通過一次融合表演,讓觀眾感受到每種藝術都有獨特的魅力,并對它們產生興趣從而了解它們。事實證明,這樣做效果很好。”阿力木江說,節目演出后,觀眾都稱贊令人耳目一新。
阿力木江還與當地小有名氣的豫劇表演者熱娜古麗·艾薩編排出“串燒”節目,熱娜古麗表演豫劇《花木蘭》,他穿插表演川劇變臉、吐火。
一次游覽樓蘭博物館時,阿力木江又迸發出新靈感。“漢代織錦上的文字和圖案很美,也很有意義。我嘗試將它們印在表演時的斗篷和臉譜上,希望博觀眾一樂的同時,傳播傳統文化。”
阿力木江的創新不僅得到觀眾認可,還收獲不少“粉絲”。喀什市青年艾孜熱提約麥爾·塔依爾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他的表演后,專程趕到若羌縣向其討教。
此外,阿力木江還帶出三名十幾歲的徒弟。
“我們有很多優秀的文化和技藝值得學習。明年,我計劃拜師學習幻影三變和打鐵花。等我學成回來,會把這些技藝傳授給下一代年輕人。”阿力木江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