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臨汾陶寺遺址博物館開館有關情況。陶寺遺址博物館的建成開放,將為揭示5000年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陶寺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遺址,年代距今4300年至3900年,是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發展中的重要節點。1958年陶寺遺址被發現,1978年正式發掘,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考古發現了城墻、大型建筑基址、祭祀遺跡,手工業作坊區和墓葬區。出土了銅器、玉器和朱書陶壺、彩陶、蟠龍紋陶盤等珍貴文物,來源十分廣泛,元素匯集四方。還有部分學者推測可能與天文觀測、計時等有關的遺跡和遺物,反映出距今4000多年前后,以陶寺為代表的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創造發展,迅速崛起,走向一體,引領中華文明發展新格局。”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研究表明,陶寺早中期聚落已經初步具備早期國家特征,為揭示5000年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其中,內城一號建筑基址面積達6500平方米,是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單體夯土建筑基礎之一。內城被判斷為類似后世都城中的宮城性質。在內外城之間,還有多處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隨葬有大量的文物,且出現鼉(tuó)鼓、土鼓、石磬等固定組合、固定數量、固定位置的現象,反映禮樂制度很可能初步形成。許多小型墓葬沒有任何隨葬品,說明當時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顯著、階級分化嚴重。這些發現生動表明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進入新的重要階段,陶寺早中期聚落已經初步具備早期國家特征。”
陶寺遺址博物館位于臨汾市襄汾縣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口,將于11月12號正式開放。這座博物館是依托陶寺文化建設的一座專題性遺址博物館,建筑面積近萬平方米,展廳面積大約5000平方米,博物館設立了3個基本陳列單元、兩個專題展覽以及一個沉浸式數字展,將展示陶寺出土的陶器、玉器等文物230件(套),多角度、全方位再現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
陶寺遺址博物館
納入“跟著悟空游臨汾”旅游線路
4條主題文化旅游線路任意游
以陶寺遺址博物館為中心節點
推出包括
壺口瀑布、大槐樹
云丘山、乾坤灣等
5A級景區
堯廟、堯陵、小西天
廣勝寺、汾城古鎮等文物古跡
市博物館、丁村民俗博物館
晉國博物館等在內的
文化遺產之旅
堯文化研學之旅
博物館之城之旅
壯美山河之旅
(山西綜合廣播記者杜佳梁報道)
(部分來源:陶寺遺址博物館國家文物局發布會 文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