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網(記者譚麟但唐文)11月7日報道抓住微短劇風口,推動文旅融合,傳遞巴蜀文化,四川在行動。11月7日,“微短劇看四川”之《天工開蜀·我在古代當匠師》開機儀式在遂寧市大英縣卓筒井遺址公園舉行。這部微短劇再現巴蜀百姓發明的制鹽工藝,見微知著,傳遞大國工業精神。據了解,這是四川首部聚焦工業領域的“微短劇”。
四川省廣播電視局一級巡視員彭佳;四川省廣播電視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處處長,一級調研員徐華;四川省廣播電視局規劃財務處處長、一級調研員成彪;四川省廣電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處副處長袁野;全國廣電青創人才四川省網絡視聽協會短劇創作中心主任,川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唐少宇;四川省網絡視聽協會制作專委會副主鄭茹;遂寧市委常委、副市長,市委市直機關工委書記王宏軒;遂寧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馮燕;大英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翟寧鳳;遂寧市中國死海旅游度假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前參加了儀式。
據了解,微短劇《天工開蜀·我在古代當匠師》是響應國家廣電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和四川省廣電局“微短劇看四川”創作計劃,以國家級文物、國家級非遺、國家級工業遺產——卓筒井為主題,聚焦大英風土人情和特色文化,講述一個流傳千年的技藝背后的故事。
該劇以“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人類機械鉆井的先驅”——大英縣卓筒井這一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核心,通過生動展現古代匠師們的智慧與匠心,深刻反映了華夏兒女對制鹽工業的不懈追求與創新,引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大國工業精神。
據了解,這部劇由百花獎導演張靜婧作為制片人和導演。張靜婧是四川省網絡視聽短視頻專委會主任、四川省影視發展聯合會數字媒體專委會副會長,她導演的微電影作品獲得過中國電影最高獎項之一的百花獎。張靜婧介紹,這部劇將以陽剛、幽默為主基調,再現百姓與卓筒井的經典故事。
《天工開蜀·我在古代當匠師》是對大英縣歷史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旅游形象的充分展示。該劇拍攝地卓筒井遺址公園位于大英縣,該公園展示的卓筒井是北宋慶歷(1041-1048)年的一項重大發明。當地百姓用椎架子套圜刃形鉆頭,以沖擊式方法向地下深處開鑿的小口徑鹽井,是人類始創的小口徑深井鉆井技術。卓筒井被明代學者宋應星記入《天工開物》,被后世學界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悉,該劇拍成后,將充分發揮微短劇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的優勢,通過多渠道、多平臺進行宣傳推廣。期間還將結合大英縣的旅游政策和發展規劃,推出相關旅游產品和活動,讓這部微短劇成為推動大英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這部微短劇是四川省廣播電視局積極響應國家廣電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的號召,推動文旅融合、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探索與實踐。
近年來,影視熱帶動文旅熱,微短劇更是引領風潮,四川文旅部門、影視公司、視聽平臺等紛紛入場,為文旅微短劇創作注入更多四川力量。10月12日,在首屆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微短劇“何以賦能”平行論壇上,“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第四批推薦劇目發布,5部“四川造”微短劇作品入圍。
近日,四川省廣播電視局發布《關于開展“微短劇看四川”創作計劃的通知》,積極探索網絡微短劇與文化、旅游等產業跨界深度融合,傳播巴蜀特質的文化標識和符號,營造跟著微短劇到四川各地“打卡”的新風尚。探索一種由內容到形式、由線上到線下的新型文旅整合營銷模式。
該通知表示,開通“快速通道”,對網絡微短劇即來即審,在備案審核、內容審查等行政審批方面為短劇創作生產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對重點劇目實施“一劇一策”動態服務保障。依托“百部川揚”“神秘蜀韻”活動,開展“微短劇看四川”征集展播活動,面向省內外影視制作機構、高校師生、文藝愛好者、網紅達人等征集評選一批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