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徐穎
通訊員 李茜 鄢靜慧
前幾日,神農架神農頂景區雪花悄然而至,拉開了湖北人對冬的暢想。隨著11月7日立冬節氣的到來,冬的訊息也將傳遍荊楚大地。
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和起始,立冬亦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氣溫降低,河水結冰,大地封凍。天上的雉入水化蜃,古人將生物和節氣賦予一脈相承的想象,浪漫又神奇。”本期《詩詞中的二十四節氣》,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教授程韜光接受新聞記者專訪,為您解析相關詩詞。
冬天來了,圍爐小飲最是愜意
《立冬》
唐·李白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程韜光教授解析,詩中前兩句描繪了立冬時節的寒冷氣候,李白因寒冷而懶得提筆寫詩,卻也享受著爐火旁溫酒的愜意。詩中后兩句則巧妙地將冬日的寒冷與雪景聯系起來,營造出一種朦朧而美麗的意境。整首詩不僅展現了李白對自然景象的細膩觀察,也反映了他對生活情趣的追求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讓程韜光教授印象深刻的“冬日圍爐小飲”場景,還有下面這首白居易隨性而至的小詩——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千百年來,讓多少人讀來心頭一陣酣熱!”程韜光教授介紹,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溫馨的畫面:綠蟻對紅泥,新酒對火爐,既有色彩的流麗,又有酒香的撲鼻,更有質樸的溫暖。后兩句則轉為詢問,晚來天色將雪,詩人問友人是否愿意來共飲一杯,流露出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相聚時刻的渴望。“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語淺卻情深,言短卻味長。俞陛云先生在《詩境淺說續編一》中說:“尋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筆不能達者,得生花江管寫之,便成絕唱,此等詩是也。末句之無字,妙作問語,千載下如聞聲口也。”一共20個字的小詩信手拈來,便至佳境,也只有像白居易這種趣味十足又雅興十足的人方能為之。
立冬時節,菊花猶在梅香始來
《十月九日菊有華后三日立冬》二首
明·羅洪先
江上秋光寂寞時,寒花亦有向南枝。
憐君豈是無顏色,底后重陽一月期。
莫道爭妍易取嗔,清名亦未與閑身。
汝今猶占三秋日,我已秋光盡讓人。
程韜光教授解析,這首詩的作者是明代嘉靖時狀元、學者,杰出的地理制圖學家。詩中描繪了秋天江邊的寂寞和蕭瑟中,仍有菊花向陽而生。借景抒情,詩人似乎在自嘲:盡管自己并非沒有才華和顏色,但仍恪守不與世爭妍、保持清名的志向。
菊花花期長,從秋天可以開到冬天。梅花也是冬季的代表性花卉之一。元代仇遠的《立冬即事二首》就寫到了立冬時節的梅香。
《立冬即事》二首
元·仇遠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
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凄風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濕座氈。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裝綿。
程韜光教授介紹,仇遠是元代文學家,曾以詩名顯著為江南學子推崇,譽為可比肩前人白居易,人稱“仇白”。此詩描繪了立冬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第一首詩描繪了細雨生寒,草木枯黃,不知哪里的梅花率先開放,傳來一縷香。第二首詩寫到“今年寒冷的消息來得特別早,我這個穿粗布衣服的老人家還沒有準備足夠的棉衣過冬。”
立冬補冬,是休憩也是生命的蓄勢待發
程韜光教授感慨,在“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的冬日背景下,文人墨客在日漸蕭寒的日子里,煮酒泡茶,借此談思念之情、訴離家之愁、說人生之味,將千種萬種風情匯入詩中,讓千百年后的我們,依然可以在古人筆下感悟豐富多彩的冬景和跌宕起伏的人生。
立冬過后,陸游偶然發現菊花盛開,雖近況窘迫,但仍忍不住心中的喜悅,縱情痛飲。心情大好,酒意正濃,將小黃牛趕出來,大好天氣,當然要去農田中努力勞作。全詩狂放灑脫,充滿了激情,洋溢著豪放與熱忱,對未來的美好期盼。
《今年立冬后菊方盛開小飲》
宋·陸游
胡床移就菊花畦,飲具酸寒手自攜。
野實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復如齏。
傳芳那解烹羊腳,破戒猶慚擘蟹臍。
一醉又驅黃犢出,冬晴正要飽耕犁。
“冬天來臨,溫度降低,雖冬氣蕭瑟,然人心不寒。立冬是季節更迭和時間流轉的節點,是大自然的休憩,也是生命的蓄勢待發。”程韜光教授說。
據介紹,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并賜群臣冬衣,實行矜恤孤寡之制。農耕時代,勞動了一年的農人,也在立冬停下田間的勞作,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北方人大多在立冬這天吃餃子,南方人愛吃些雞鴨魚肉等。我們也都知道,湖北人愛喝湯,也很會做湯,蓮藕排骨湯、瓦罐雞湯、魚圓湯均為湯中佳品,待客上選。尤其是用被譽為“水中之寶”的洪湖蓮藕做出來的“蓮藕排骨煨湯”,更是極具地域特色,濃縮了荊楚美食文化的精華,也是立冬之后“補嘴空”的上上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