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張艷
攝影記者 馬鑫
10月28日,襄陽作家涂玉國最新詩集《漢水湯湯》研討會在襄陽舉行。
我國著名詩人吉狄馬加、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榮光啟等人參會,在對涂玉國歷時5年行走完成的這部長詩集作稱贊之余,也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創作心路:挑戰長詩,致敬家鄉的河
《漢水湯湯》是作家涂玉國歷時五年、行程八千余公里,創作完成的一本書寫漢水流域自然生態的詩集,是到目前為止第一本比較系統梳理漢水歷史源流、文化淵藪、時代變遷、沿岸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敘事性長詩,也是一本關于河流與生態環境、人類發展、生命奧秘哲思的詩集。
涂玉國稱,他打小就生活在漢水的一條小支流——小清河右岸,與漢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寫漢水其實也是在向家鄉,向親人致敬。為了創作此本詩集,他從2019年開始對漢水流域的歷史文化、城市發展等資料進行搜集。2020年開始,從漢水源頭陜西漢中市開始,以漢水為線,以漢水沿線三省16個城市為節點,自上而下進行全流域實地調查采訪。此外,還對漢水重要支流丹水、唐白河、小清河、府河、沮漳水、汾清河等進行了調查采訪,數易其稿完成了《漢水湯湯》。
研討會上,涂玉國特別分享了他的創作心路。
“具體怎么寫呢?在我創作長詩之前,我曾看到過外地一些詩人寫的有關漢水的詩,并有零星詩集出版。但這些以漢水命名或相關的詩比較零碎,且大多數以漢水為線或者為由頭,單純地寫漢水邊的風物、名勝、山川甚至一塊石頭、一棵樹等,如果我再這樣寫,只會落入舊的巢窠,嚼別人吃過的饃,肯定會索然無味。后來讀到《木蘭辭》時,想到我國有著深厚的敘事長詩創作傳統,有著眾多耳熟能詳的長詩,如《孔雀東南飛》《長恨歌》《琵琶行》《秦婦吟》等,到了現當代,有影響的長詩卻少了很多。最終,我選擇創作敘事長詩,以漢水流徑為線,以沿線城市為點?!蓖坑駠f。
有贊有評:希望修訂版更完整,局部更完美
分享會上,多位與會者評價涂玉國的這本詩作可謂“以腳步丈量漢江,用深情擁抱漢水,用詩歌為一條河流立傳,用詩歌為母親河點贊”。
中國作協《詩刊》雜志辦公室主任、詩人張志剛說,《漢水湯湯》也是一部詩典或詩志,其以詩歌為表達方式,以真摯飽滿情感為原動力,創作出了這部書寫漢江人文歷史的詩歌集,這個事情本身就充滿了沖擊力和想象力。他認為詩人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有著濃烈雋永的原鄉情結,“詩人的愛是博大的,他把他的原鄉情結賦予了漢江”。
在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榮光啟眼中,這本詩集是人文地理背景下對漢江的一次記錄,而行走漢江本身就是一次超級浪漫的歷程。他強調長詩創作并不容易,“就像寫小說,越短其實越不容易”。他還與大家分享了自己欣賞長詩的做法和感受:“把長詩當作短詩的集合體去讀,就像在冰川上敲擊冰塊,因為我們習慣讀一首首晶瑩剔透的小詩?!?/p>
著名作家吉狄馬加分享了他的經驗,稱他自己特別注重長詩的整體結構,“《漢水湯湯》的整體結構把握不錯,從整體上反映了一條河流兩岸多地的歷史文化,看得出詩人匠心獨運,下了功夫?!?/p>
對于涂玉國挑戰寫作長詩,吉狄馬加認為,當下生活節奏快,他作為詩人也經常擔心讀者是否有耐心看完幾百行、上千行的長詩,“但翻開《漢水湯湯》,我的擔心是多余的。詩人對漢水流域的文化歷史的理解充滿肌理感,文字樸實卻飽含深情,完全讀得下去?!?/p>
吉狄馬加則指出《漢水湯湯》有部分段落之間顯得比較突兀,有脫節之感,希望作者再作一些精益求精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