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張聰 徐穎
攝影記者 王永勝
新生代作家中備受關注的班宇、陳春成、王蘇辛,作品在多個文學獎項中表現優異的宋小詞、丁東亞、馬南、穆薩、廢斯人、鄒超穎、林東林,他們是湖北文學的“新力量”,也從某種意義上,決定著湖北文學未來的出口與走向。
他們的寫作涌現出了怎樣的共性特征?如果想要持續進步,這些青年寫作者的代表們,又需要掙脫怎樣的桎梏?
10月26日下午,“長江文學周”重要活動,由湖北省作家協會與《文藝報》社主辦、新聞聯合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承辦、《文藝報》副總編輯岳雯主持的“星星點燈·遇見新力量”文學研討會在宜昌三峽大學舉行。
值得一提的是,研討會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青年寫作者何為——以長江流域青年作家為例”為題,以班宇、陳春成、王蘇辛等10位湖北青年作家的作品為研究藍本,但現場卻以“青年作家本人不到場”的設置激發出了省內外多位著名文學評論家的暢所欲言,“能把一些以前不好講、不適合講的想法,坦誠分享出來。”
為青年作家寫作“把脈”
湖北省作協邀評論家齊聚
現場,三峽大學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張銳致辭,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評論家齊聚宜昌,共襄文學盛事。
湖北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古新功致辭時介紹,湖北省作家協會始終堅持把青年作家隊伍建設作為文學事業的“百年大計”,舉辦東湖青年文學沙龍,開辦青年作家高研班,實施簽約作家、簽約評論家機制,聯合主流文學期刊開設“新鄂軍”欄目等多措并舉培養、推介青年文學人才,努力營造新秀輩出、佳作不斷的生動局面。
目前,湖北青年作家班宇、陳春成備受關注,王蘇辛的《重新醒來的一天》獲第三屆鳳凰文學獎;廢斯人的中短篇小說集《國境線上晴與雨》入圍中國作協“二十一世紀文學之星叢書”;青年作家丁東亞的小說《云落凡塵》獲第七屆湖北文學獎;馬南的小說《拉珍》、廢斯人小說《抵達森林中央》獲得第八屆湖北文學獎;宋小詞的中篇小說《哦,紫蘇》獲2023年度《北京文學》優秀作品獎;鄒超穎獲冰心兒童文學獎;林東林詩集《出門》入選《詩刊》第38屆“青春詩會”詩叢;穆薩的小說《骷髏》入選2023年“收獲文學榜”等。
古新功說,“我們也十分清醒,湖北青年作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與湖北文學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與其他先進省份的進步相比,我們還有明顯差距。我們將以此次新力量文學研討會為契機,在省內外評論家的幫助下進一步厘清思路、明確定位、明晰方向,整合資源、服務引領湖北廣大青年作家擴寬創作視野、激發創新意識、提升文學水平,幫助他們加快成長為文學鄂軍的中堅力量。”
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致辭說,湖北省作協近年來工作非常有起色,不僅抓住“長江”來做文章,更把“長江”和“文學”結合得非常好。新時代以來,長江沿岸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值得書寫的東西太多了。這次來參加研討會的有許多活躍的青年評論家,大家圍繞著青年寫作來談,話題很有針對性。
湖北文學新力量獲贊
總體實力強,藝術水準高
的確,“被評論者不在場”的設置,讓“星星點燈·遇見新力量”文學研討會變成了一個“講真話”的大會。
講真話,首先是不吝嗇給出贊美。
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潘凱雄直言,自己在國慶前收到湖北省作協發來的十位青年作家作品,“我都看了,可以說這一批湖北青年作家的總體實力都比較強,藝術水準都比較高,不少作家有相當鮮明的個人特點。”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徐勇提到,陳春成小說的抒情性和腔調令人印象深刻,“他擅長以回憶性的結構去寫小說,特別注重寫作技巧,這是他有潛力的地方。”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蕭映特別表示,當自己閱讀這些出生于90年代的作家作品時,往往會感嘆于他們想象力的豐富和奇特。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陳國和持有跟她一致的觀點,他提到,這些作家近幾年的中短篇小說創作都非常優秀,“他們比前輩們更有包容性,也總是能在作品中體現我們這個時代‘流動性’的特點,而且,他們的文章相當精致,這代作家的文學素養非常高,能夠相當細膩地表達我們現代人的情感。”
長江文藝出版社有限公司第四編輯室負責人周聰提到,鄒超穎的兒童文學有著古典形態的書寫方式;武漢輕工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系主任汪亞琴表示,廢斯人的書寫具有非常濃郁的大別山地域特色;武漢工程大學外語學院教師余存哲說,丁亞東的作品在追求一種克制的荒誕感……
暢所欲言“講真話”
“這代作家的生活積累不足”
講真話,當然還要直面問題。
結構精巧,技能嫻熟,文字優美的確是這批青年作家的集體優點,但形式上的優點,無法掩蓋內容上可能存在的缺失。
有著40多年文學編輯生涯的潘凱雄笑言,看稿子是自己的主業,“我在稿子里見證著青年作家的成長”。而在這種見證的過程中他發現,青年作家們的長篇質量整體不及中短篇,主要原因就在于這一代作家“對生活的積累、對人的認識、對社會的認知相對比較弱”。“中短篇還看不出問題,長篇一寫就過于單薄了。”潘凱雄說道。
徐勇也談到,有的青年作家的小說有一種“沒有縣城的縣城文學”氣質,“小說唯美但纖弱,常用的回憶性結構其實是在回避對現實世界的描寫,反映出作家對人、對生活、對世界的認識不足。”
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員叢治辰直言,這種對現實社會的認知不足讓青年作家的不少寫作“歸入虛妄”,不少故事的結局變得縹緲,徒留詩意的空洞。
“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作家對世界只有感性認識,沒有理性分析,有情緒但是缺乏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案。”他總結稱,過去的作家“能算賬”,“他們懂經濟,懂政治,懂政策,今天的青年作家想要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創一片天地,也需要認識到我們是時代的一部分,要扎扎實實認識這個時代,不要把文學寫作者只當成一個寫詩的人,而是真的能夠在小說當中認識現實,從而基于現實制造矛盾,再以小說的方式解決矛盾。”
湖北省作協副主席、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周新民特別提醒說,青年作家寫內心情緒固然有特點,但不能“無意義地書寫”,“一定要把所有情緒、情感的表達,回歸到‘中國時間’這個體驗上來。”
真誠的提醒與建議兼有
貼地域標簽可能會固化青年作家的創作
有表揚,有批評,還有真誠的提醒與建議。
研討會上,潘凱雄就特別提及“青年作家接觸影視行業”的熱門話題。他直言,“這既是好事但又不完全是好事,影視的收益比文學好一些,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個作家有志于文學寫作的話,我建議還是控制一下。”
他提到,自己見過不少作家,影視接觸多了就“回不來了”,“寫小說也寫不好了,語言不對了。”而當代青年作家顯然會比較早地面臨這個問題,因為許多人都可能接到影視公司的邀約。對此潘凱雄建議,“最好的辦法是買版權,不要去當那個編劇。”
而湖北省作協副主席、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葉立文則明確提到,隨著越來越多非湖北籍作家加入湖北文學陣營,當下的湖北文學正處于一個“去地方性”寫作的時期,“前輩作家筆下的楚文化傳統和漢派風情,未來可能不再是湖北文學的標志。”
但他提到,這不是壞事,當下這十位湖北青年作家每個人都已經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文學世界——班宇用東北筆觸,以新世情小說的模式來記錄人間煙火;丁東亞和林東林詩人氣質濃郁;陳春成擅長在幻想與現實中雙線纏繞寫作……
他說,按照曾經評論界的習慣,很多人可能想給湖北這個新的作家群體命名,“貼上一個標簽向全國隆重推出,但其實這些提法,有時候會固化我們青年作家的創作。”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劉波在總結18位評論家的發言時提到,真正的寫作最后還是要“回到個體”,“希望聽了這么多評論家的發言之后,作家們能更好地創作。”
現場還是有兩位青年作家到場聆聽了評論家們的建議。青年作家馬南表示,這是自己參加的眾多研討會上“收獲最大的”,“大家對我的作品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意見,我非常認同,這些對我后期的寫作會提供很大的幫助。”青年作家穆薩說,雖然他此前一直在做“超現實”題材的寫作,但這次研討會上評論家們反復提到的“介入現實”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次研討會對他將來的創作,會有很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