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這是他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轉折。然而,這段看似困頓的歲月,卻成為他創(chuàng)作生涯和人生境界的巔峰。
在黃州的四年里,蘇軾不僅以文會友,更以曠達之心將逆境化為創(chuàng)作的源泉,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赤壁賦》《定風波》等不朽名篇。
黃州,這座因貶謫而與蘇軾結緣的小城,見證了他從痛苦中覺醒的全過程。在這里,蘇軾以筆為劍,將個人的悲憤化作對自然與生命的深情詠嘆。
這次的東坡圣地黃州游學,由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李陽泉,帶領“蘇迷”追尋蘇軾在黃州的足跡,走進他重獲自由的心靈世界。
10月23日,游學隊伍走進東坡赤壁,在莊嚴肅穆的東坡像前,大家獻上鮮花祭拜,吟誦經典作品。導游領學,步入二賦堂賞析蘇軾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坡仙亭內欣賞蘇軾草書《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滿庭芳·歸去來兮》等作品。行走于棲霞樓、睡仙亭、放龜亭等亭臺樓閣之間,感悟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故事。在這里,竹林疏影,波光粼粼,仿佛可以聽見蘇軾在《赤壁賦》中吟詠的音韻。
大家流連蘇軾創(chuàng)作之處,品讀他在逆境中孕育出的詩詞佳作,感悟他對生活的獨到見解。打卡蘇軾在黃州的遺跡,細細品味他在逆境中豁達從容的心境。
這不僅僅是一次旅行,更是與千古第一風雅名士蘇東坡的神交之旅。
這不僅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場最近距離品讀人生智慧、增長學識的歷程。
這不僅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充滿詩意、充滿愛的研學課堂。
東坡赤壁:蘇軾曾在此“三詠”,留下千古傳唱的“兩賦一詞”。赤壁最高處的“棲霞樓”是宋代黃州四大名樓之一,有“江淮絕勝”之譽。
安國禪寺:始建于唐顯慶三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蘇軾在黃州期間,常來于此聽晨鐘暮鼓,參禪打坐。并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安國寺記》、《安國寺浴》等詩文 。
東坡雪堂:蘇軾建草房五間于東坡之上,名為“雪堂”。他寫道:“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
快哉亭:東坡曾在此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表達了他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人生哲理的領悟。
黃州,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因北宋大文豪蘇軾而聲名遠揚。
當年,蘇軾因貶謫來到黃州,逆境中,他用樂觀與智慧書寫了《赤壁賦》《定風波》等不朽篇章。而如今的黃州,早已成為文人墨客的靈感圣地。
無論是登臨赤壁,俯瞰湖光山色,還是在蘇東坡紀念館中感受他豁達的心境,這座城市等待著我們一同探索那份只屬于東坡的詩意人生!
黃州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蘇軾豁達精神的象征。
雪堂|蘇軾的隱居詩意
在黃州的歲月里,蘇軾不僅在赤壁留下千古名篇,還在這片山水之間修筑了自己的歸隱之所——雪堂。
雪堂坐落于山水環(huán)抱的靜謐處,得名于他在此處寫下的詩句“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何人問雪堂”。
這座簡樸的草堂是蘇軾面對逆境時心靈的棲息地,也是他與天地自然對話的安寧空間。
在雪堂,蘇軾擺脫了貶謫的壓抑,重拾了內心的豁達與從容,他在這里飲酒賦詩,和友人對談風月,透過每一片雪花和每一縷江風,感悟人生的本真與自由。
快哉亭|豁達之境的高處
若說雪堂是蘇軾心靈的隱居地,那快哉亭便是他豁達情懷的象征。
亭子依山而建,俯瞰浩瀚的長江,站在亭上,江水奔涌,天地開闊,難怪蘇軾曾在此發(fā)出“此樂何極,快哉快哉”的感嘆!
快哉亭是蘇軾在黃州的心靈高地,面對萬里江山,他的胸襟也在此無限開闊,憂愁散去,留下的是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亭名即源自他這份豁然開朗的心境——快哉,快哉!我們登臨此處,仿佛都能感受到蘇軾當年暢快的豪情與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