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的馮女士從一家廢品站買下了多本舊書及多份手稿,通過整理了解到,這些文字是出生于1928年的卓越醫學研究專家王銳留下的。“在我父母都還沒出生的年代,她已經在學習三門外語了……她日歷上的行程都與學習和工作相關,她也看漫畫和言情小說,但更多的還是醫學相關書籍……”了解到王銳出生于常州市,10月21日,馮女士將這些資料捐贈至常州武進區檔案館,由工作人員收錄入庫。
△《武進名賢》中關于王銳的介紹
10月21日,馮女士通過網絡發文稱,她在去買菜的途中路過某廢品站,一輛拉了很多舊書的三輪車吸引了她的注意。“有雜志、醫學期刊、畫冊,還有許多俄文詞典、英文詞典、日文詞典,翻閱中我發現竟還夾帶了一些手稿。”馮女士向回收站老板購買下了部分舊書和手稿,“翻看這些資料時我的心一直跳得很快,我意識到我捧著的其實是一個陌生人此生的證據,這只是一部分,但已經足夠顯示出她的樣子”
△原帖
△王銳留下的書籍
△俄文書籍,寫有“王銳購于哈醫大1953.4.7國際書店”
△王銳留下的手稿
通過整理,馮女士發現,這些舊書及手稿屬于一位名叫王銳的女性科學家。王銳是江蘇武進人,1928年出生,曾任江蘇省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衛生部吸血蟲病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第三屆編委、江蘇省新藥評審委員、江蘇省高級職稱評審委員。1952年,王銳畢業于華東藥學院(1956年改名為南京藥學院、1986年與南京中藥學院合并成為中國藥科大學),主要從事抗血吸蟲病藥物研究,其中吡喹酮的研究1980年獲江蘇省科技成果獎、衛生部乙級科研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世紀80年代后期,王銳開始從事滅螺藥的研究,其中“高效低毒滅螺藥的研究之Ⅲ”列為“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1992年被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王銳留下的書籍
△1981年10月《藥學學報》第16卷第10期王銳為第一作者
在網友的建議下,馮女士選擇將這些資料贈予常州市武進區檔案館,并和工作人員取得了聯系。10月21日下午,由于擔心這些資料在運送途中受損,馮女士決定親手將這些資料送至武進區檔案館,工作人員對此十分重視,表示檔案館收錄有王銳的人物志,將把這些資料收錄入庫。10月22日,現代快報記者從相關工作人員處了解到,確實收到了這些資料。
△網友評論
歷史上的江蘇省曾是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據資料記載,1950年夏秋之交,揚州市高郵縣新民鄉曾出現短時間內4019人感染急性血吸蟲病,死亡1335人。20世紀50年代起,江蘇開始打響了“送瘟神”的戰役,一代代血防人奮戰在全面防治血吸蟲病的一線。王銳是千千萬江蘇省防治血吸蟲病研究學者中的一員,過去她的名字出現在學術論文當中,而今也通過互聯網跨越時空來到了更多年輕人的身邊。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陳云龍
(馮女士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