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600多年前的中醫手術刀嗎?近日,記者跟隨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蘇省文物局、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的2024“博物知旅”融媒體采風行走進江陰市博物館,探尋“何以江陰”的歷史文化密碼,看看600年前的醫生怎么做手術,探尋歷史悠久的中醫外科。
600年前的醫生怎么做手術?
江陰市博物館一直以高水平的創新展覽、形式多樣的公共教育和充滿活力的宣傳推廣,獲得文博界和廣大公眾的普遍認可。該館擁有文明之光展廳、碑刻廳、自然廳、歷史廳、劉氏三兄弟業績廳、石刻廳、佛教廳、青銅器收藏廳及臨時展廳等十余個展廳。
江陰市博物館文物藏品的特色,與江陰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系,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的陶器,良渚文化的玉器,宋元時期的瓷器、漆器,明代金銀器,形成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走進該館,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面巨大的電子互動觸摸屏,布滿近百件珍貴文物的介紹。輕輕點擊上面的文物圖片,山形樓閣人物金簪、福祿壽三星鎏金銀盒、白釉梅瓶、鳳首銀座龍等館藏精品文物的“前世今生”,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琳瑯滿目的藏品中,一件國寶級的文物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一套明代醫療器械手術用具。你會發現,其中一把刀的外形,已經與誕生于20世紀的現代醫用手術刀相差無幾。央視大型中醫文化系列紀錄片《大國醫·千金方》曾專門聚焦。
作為聞名全國的中醫之鄉,江陰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先后涌現溫病名家柳寶詒、經方大家曹穎甫、針灸巨擘承淡安、國醫大師夏桂成等。江陰市博物館收藏著多件見證江陰中醫藥發展史的珍貴文物。
1974年出土于長涇龍集嘴明代夏顴墓中的“明代手術刀”被評為國家一級記憶文物。墓主人夏顴是元末明初中醫外科名家。夏顴,號雪洲,品高行端,博學多才,“明于醫療堿艾之術”,精于瘡疽外科;重視藥物調治,自制末藥膏丸。 后人 稱頌:“雪州學博行善,施醫惠貧,以針濟人。”
這套外科手術用具包括柳葉式外科刀、平刃式外科刀等。柳葉式外科刀的刃口位于刀身一側,長約4厘米,因刃口較長,可用于切割較大面積皮膚,下刀時刀體與皮膚平行,橫向發力;平刃式外科刀的刀口扁平,位于刀身前端,刃口比較短,長約2.5厘米,適用于切割小面積皮膚,下刀時刀體與皮膚垂直,縱向發力。除了這兩種手術刀外,還有牛角柄鐵圓針、鐵鑷、鐵剪、木醫針、牛角柄豬鬃毛藥刷等。
據介紹,這套明代醫療器械是中國迄今為止出土最完整的古代醫療器械。它不僅分類齊全、造型精美,而且顛覆了很多人“傳統中醫只有湯藥”的固有觀念,有力地證明了中醫的外科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明代就已經有了較高的發展水平。它為研究中國古代中醫外科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其實中醫古籍中也有很多關于外科手術的記載。
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博物館陣地
畫出自己心儀的文物,涂抹上自己喜歡的色彩……在江陰市博物館探訪時,一群小學生正在展館內上一堂互動式研學課。翁雪花介紹,該館一直以高水平的創新展覽、形式多樣的公共教育和充滿活力的宣傳推廣,充分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近年來,江陰市館結合社會熱點和地方文化特色,利用館藏文物策劃一系列原創展覽,比如結合地方中醫文化的“食草記——傳統中醫文化展”、反映了人與動物關系的演變的“江河與共——古代動物造型與人文藝術展”等,受到觀眾歡迎。
采訪中談及當前社會上的文博熱,江陰市博物館館長翁雪花表示,一方面這是文博人施展才華的好時候,另一方面也是動力,促使文博人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博物館這個陣地,發揮好博物館文化傳承的功能。翁館長介紹說,2023年江陰市博物館推出的“行走的江博”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項目充分利用江陰市博物館的館藏資源和展廳資源,打破博物館傳統的館內活動格局,走進社區學校開展活動,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和了解博物館文化。
今年8月,他們推出“大匠運斤?陶韻江南——宜興紫砂七老精品作品展”,讓江陰觀眾走進紫砂文化。2023年,江陰市博物館推出“行走的江博”項目,充分利用館藏資源和展廳資源,走進社區學校開展活動,促進青少年對文物遺產和地方文化的理解與關注。他們還打造“江博橙”志愿者團隊,讓更多人參與到博物館的工作中來。
在全國327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僅有十余家區縣級博物館,其中有四座來自江蘇,江陰市博物館是其中之一。今年8月,江陰市博物館獲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翁雪花說,“這對我們來說是肯定,也是契機,我們將繼續提升服務質量和專業水準,以更高的標準、更開放的視野,為公眾提供更為優質、專業的文化體驗和精神享受。”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