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將中藥資源保護好是守護中藥傳承脈絡的重中之重。據統計,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確認我國共有中藥資源18817種。九牛草作為艾草的一種,是艾灸的重要原料,古人發現它品質優異,被稱為“艾之精英”。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健康產業研究所的實驗室里,研究人員正在對九牛草開展相關研究。
作為艾灸的主要原料,艾草中艾絨的質量直接影響療效。研究表明,九牛草出絨率高達70.63%,優于其他品種的艾草。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九牛草曾經一度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
九牛草最早出現在宋代的中藥學著作《本草圖經》里。因為它的珍貴,在明代的中藥學著作《本草蒙筌》當中,九牛草被稱為“艾之精英”。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健康產業研究所所長李慧介紹,文字記載是人們了解歷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徑。古人用中藥防病治病,并且用典籍記載下來,因此后人能夠有所參照。比如在宋代到明代的很多典籍當中,都記載了九牛草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
但是,在近現代相關的書籍中,我們卻已經看不到九牛草的記載。究其原因,主要是九牛草結實率低、種子萌發慢,加上野生于高山,采摘也有極大的難度。
直到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九牛草才重現“身影”,確定它不是消失,而是沒有被發現。當時,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黃璐琦專家團隊在湖北省仙人臺進行普查工作時,意外發現了酷似九牛草的植株。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研究員彭華勝介紹,他們到了海拔1000米左右,看到了山上有一種蒿屬的植物葉子比較圓,片背面有好多的毛絨聞起來艾香味特別濃厚。他們和一位藥農聊這個事,藥農都對山上的艾草贊口不絕,他說比山下種的艾草更好,然后艾灸起來效果也非常的棒。這時候他們就采下來,回去以后仔細研究發現它和《本草圖經》里面記載的筠州九牛草非常相似,這可能就是我們長時間本草中慢慢淡忘的九牛草。
為了驗證這個結論,研究團隊查閱了大量古代文獻著作,進行文圖考證、產地分析,以及對植株反復調查取樣、標本比對。
目前,研究團隊已經率先在江西省樟樹市開展了人工種植實驗,重新煥發九牛草的藥用價值。
近年來,通過中藥資源普查和本草考古,除了九牛草,苦枸杞、薰陸香等消失的中藥材也被發現,并陸續開展相關研究,使得它們回歸到中藥資源序列中。
彭華勝介紹,中醫藥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近年來,由于資源普查的深入和本草考古的研究,讓這些珍貴的資源又重新回到百姓的生活中,這正是傳統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