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首席記者 戎鈺
攝影記者 肖顥
通訊員 袁娟 張娟
10月12日,長江文化藝術季系列活動之“國潮也瘋狂·湖北非遺時裝秀暨創新創意展”在漢開幕,在為期三天的活動中,100個極具地域特色的湖北非遺代表性項目集體參展,讓觀眾在金秋時節盡享荊楚非遺盛宴。據新聞記者現場探訪,這場好看、好玩、好吃的非遺盛宴,可真香啊!
能“追星”,真香!
武漢剪紙、青銅編鐘制作技藝、黃陂糖塑、武漢螺鈿鑲嵌、棗陽傳統樂器制作技藝、通山木雕、武漢面塑、峽江草編、大冶木雕、章水泉竹藝、程河柳編、楚香、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在本次活動的“匠心神韻”展示區,近30個手工技藝類非遺代表性項目攜手亮相,為觀眾展示荊楚非遺的巧奪天工,而觀眾也用“買買買”的熱情肯定,證明了湖北非遺“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
有不少觀眾注意到,西山面塑、潛江面塑、武漢面塑此次同時“出戰”,用各具特色、自成風格的面塑作品展示著各位傳承人的創作實力。當被問到彼此之間的異同時,傳承人們不約而同地以“百花齊放”進行總結,并秀出各自“鎮店之寶”,收獲“哇”聲一片。
與剪紙、木雕、螺鈿鑲嵌等本地觀眾已經非常熟悉的項目相比,楚香、烏壺制作技藝、蘄春管窯手工制陶技藝等展位,此次也迎來了大批好奇的新知音。傳承人們耐心地分享著這些非遺技藝的“前世今生”,令觀眾無不贊嘆湖北非遺的“滿天星斗”與瑰麗燦爛。
在“妙手岐黃”展示區,新聞記者見到了被觀眾團團圍住的蘄春艾灸療法代表性傳承人韓善明。一位觀眾告訴記者,在央視《非遺里的中國》湖北篇節目里,韓善明作為傳承人代表出鏡,與撒貝寧、徐帆、單霽翔等嘉賓進行互動,“沒想到今天能在這里見到他本人,我必須排個隊,讓他給我把把脈。”
其實,除了韓善明,同樣出現在央視《非遺里的中國》湖北篇節目里的范道正(章水泉竹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永中(熱干面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等人,也都參加了本次活動。想“追星”的觀眾,快去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碰運氣吧。
這味道,真香!
展示手工技藝的“匠心神韻”、集合紡染織繡的“錦繡風華”、聚焦傳統醫藥的“妙手岐黃”、顯露制茶技藝的“幽茗留香”、由30多種非遺美食種類組成的“五谷豐登”,五大展示區,100個代表性項目,如此熱鬧的非遺展銷市集,讓游客可以“一站式”選購荊楚非遺精品、嘗遍非遺特色美味。
據新聞記者現場觀察,此次亮相的非遺項目,都非常注重與現代生活的連接,強調產品的實用性和生活化,讓非遺真正有了人間煙火氣。
在大冶刺繡展位,記者看到了多款小巧精美、非常實用的車載香薰盒,多了刺繡的點睛之筆,產品立刻平添幾分藝術氣息;在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展位,5分鐘即可賞味的速成冷泡茶,既有顏值又有實力,讓不少年輕人紛紛當場下單;在蘄春艾灸療法展位,蘄艾灸貼成了熱門產品,使用起來和暖寶寶一樣便捷,不用研究什么原理,哪里不舒服就貼哪里;在黃梅挑花展位,因精美紋樣而增色的定制款包包,吸引不少女性觀眾駐足,買什么外國“高定”?黃梅挑花更香;而在傳統艾香制作技藝展位,與博物館里文物極為神似的球形香囊,看似偶像派,其實人家內里還裝了香丸,馨香撲鼻……
傳統艾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呂志斌告訴新聞記者,該技藝以蘄艾和青蒿為主要原料,秉承“以艾制香,用香防病”理念,采用獨特配方以手工制作出不同形態的艾香,經窖藏后會產生獨特的香味,“像艾香掛飾、車載艾香,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暢銷產品,深受年輕群體喜愛。尤其是七夕節的時候,很多男生都買來送女友,既迎合了節日氣氛,也很漂亮實用。”
藥香、茶香固然動人,但最讓人無法割舍的,還是美食的撲鼻香。
步入“五谷豐登”展示區,撲面而來的就是熟悉的生活氣息。用誘人甜香留客的,是正在鍋里咕嘟咕嘟、熱氣騰騰的孝感米酒;看著圓乎乎、很誘人的,是內有“乾坤”肉餡的姜橋芋頭圓子;敢自信吆喝“不用蘸調料、空口就好吃”的,是來自黃石的白鴨松花蛋;試吃隊伍人數永遠不見少的,當然是家喻戶曉的公安牛肉三鮮;而剛開展一個小時,存貨就被搶購得七七八八的,是同樣出名的仙桃毛嘴鹵雞;還有揚子江傳統糕點、德華樓年糕、新洲汪集雞湯、棗陽酸漿面、鄧村豆腐乳、洪湖雞蛋糕、荊楚梁家臘香雞、謝埠千張、黃灘醬油、簰洲圓子、赤壁魚糕……能在這個展示區里忍住不嘗、不買、不饞的人,你強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