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教授做客山東大學文淵講堂第十三期,為學院師生帶來題為“敦煌寫本碑銘贊與唐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的專題學術講座。講座由山東大學歷史學院院長代國璽主持。
鄭炳林教授首先介紹了敦煌寫本碑銘贊文獻的整理工作,并重點介紹了2019年出版的《敦煌碑銘贊輯釋(增訂本)》的成果。其后,圍繞著“石城鎮粟特部落的東遷敦煌及其影響”“吐蕃對敦煌的占領的時間過程問題”“張議潮收復敦煌河西與唐、吐蕃在河西隴右的博弈”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
講解“石城鎮粟特部落的東遷敦煌及其影響”過程中,鄭炳林教授利用P.3556《都僧統康賢照和尚邈真贊并序》等文書結合傳世典籍,認為石城鎮粟特人部落的東遷敦煌和播仙鎮涼州兵士棄鎮歸敦煌與吐蕃沒有關系,是西突厥阿史那娑葛與唐朝發生沖突戰爭,占領播仙鎮、石城鎮,脅迫涼州兵士和粟特康艷典部棄鎮歸敦煌的結果;敦煌從化鄉的出現也是突騎施娑葛與唐朝政府在羅布泊地區沖突的直接后果。他又利用P.4660《瓜州刺史康秀華邈真贊并序》等文書討論了敦煌粟特人對張氏歸義軍的影響、敦煌粟特人對唐朝政府的影響以及曹氏歸義軍政權的族屬問題,根據《曹懷直墓志》等資料懷疑曹氏歸義軍政權很可能是寓居敦煌的疏勒王后裔建立的。
關于吐蕃對敦煌的占領的時間過程問題,他從唐朝政府對隴右四節度的管理和軍事部署方面入手,指出吐蕃之所以用了十一年才占領瓜州,就是因為楊志烈收復伊州之后,河西節度使與安西、北庭二節度使防區連城一片,軍事上可以互相支援,增加了吐蕃攻打河西節度使的難度。
關于張議潮收復敦煌河西與唐、吐蕃在河西隴右的博弈,他利用P.2686《大蕃沙州敦煌郡攝節度功德頌》等文書,描述了會昌二年(842)吐蕃贊普達磨死后河隴地區的局勢變動,并梳理了不同勢力間的博弈,以及張議潮收復河西的過程。
互動討論環節,在場師生就感興趣的問題與鄭炳林教授進行了探討。
此次講座由山東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院主辦,由歷史學院、文學院、《文史哲》編輯部承辦。歷史學院、文學院、《文史哲》編輯部部分師生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