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安慶9月22日消息(記者趙家慧)安慶市是座“有戲的城市”。黃梅小調在這里發芽,唱響大江南北、享譽海內海外,成為“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徽班從這里出發輾轉進京,融南腔北調于一爐,孕育了國粹京劇。
在安慶,黃梅戲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現象。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大人還是孩子,都能哼唱幾句黃梅曲調。這種深入人心的文化氛圍,使得黃梅戲在安慶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發展。
“宜城處處唱黃梅”
從1992年開始,跨越32年,按照“三年一大節、每年一小周”的周期,今年9月22日至10月8日,安慶迎來了第十屆黃梅戲藝術節。
這是全國戲曲愛好者的“一期一會”,它提供了一場“余音繞梁”的戲曲文化盛宴,讓安慶與黃梅戲的綁定更加牢固,讓悠揚的戲韻總是飄蕩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大街小巷。
“白天看景,晚上看戲”是安慶打造的文旅品牌,可以概括來安慶游玩從早到晚的流程。
安慶是座文化名城。市內保留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其中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58處。山、江、城、湖融為一體,構成了獨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環境。
到了晚上,去再芬黃梅公館聽一曲原汁原味的黃梅戲,感受下“一座黃梅城,滿城戲中人”是很多游客的必選項。這里自2013年開館至今,每周二至周六晚八點半,都會為全世界的觀眾與來賓奉獻原汁原味的黃梅戲表演。
近年來,演藝新空間在各城市蓬勃發展,成為演出行業和年輕消費者都十分熟悉的演出新業態,也逐漸成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及演出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1月,由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作為策劃人,再芬黃梅公館附近開了一家“小辭店”,這是一家由黃梅戲曲元素與新業態融合而生的文化藝術體驗館,集咖啡廳、展陳作品及傳統文化攝影于一體,還能體驗一把黃梅戲服飾及攝影。在試運營的兩個月里,小辭店人流量過千人,很多年輕人從這里開始對黃梅戲產生了興趣。
安慶人民對黃梅戲的熱愛和支持,為黃梅戲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最終形成一種“在專業領域良性循環,在市民層面氛圍熱烈”的局面。
在安慶,現有專業戲劇院團11個,專業演職人員800多人,民營戲曲劇團和民間班社400多家、從業人員4000多人,同時境內有安慶市黃梅戲(地方戲曲)研究院、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安慶師范大學黃梅劇學院、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等研究培訓機構,戲曲及相關專業在校學生近500人。通過人才培養、精品打造、發展創新等方式,傳承發展黃梅戲傳統文化,讓安慶“出門三五里,處處黃梅聲”。
以戲為媒搭建橋梁
時代變遷,傳統藝術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亟需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來,安慶市按照“新戲”與“老戲”并重、“大戲”與“小戲”并重的思路,采取“新創一批、改編一批、移植一批”的方法,堅持把創作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通過謀劃選題、立項推進、精雕細琢,促進黃梅戲藝術創作從“高原”向“高峰”邁進。
第十屆黃梅戲藝術節期間,將舉辦7大類22項近100場主體活動。湖北、江西、江蘇、上海等六省、市黃梅戲劇團帶來的18部新創劇目、8部保留劇目、21個新創小戲將在安慶集中展演。
參與了整整十屆黃梅戲藝術節,安慶市文化館館長,藝術節籌委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焦慶很有發言權。
在他看來,三十多年時光流轉,藝術節上吸引民眾進入劇場觀看的大戲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精良。今年,不僅在劇目數量是往年之最,還加入了大量京劇、昆曲、越劇等,增加了安慶作為“中國戲碼頭”的多樣性。
新創劇目中,既有《皖山情》等現實題材劇目,《張恨水》等革命題材劇目,也有《女國醫》等新編歷史題材劇目和《水涌登州》等整理改編傳統戲。同時,首次將《春風吹綠茶園村》等一批反映鄉村振興、廉潔文化、民族精神的新創黃梅戲小戲納入藝術節。
近年來,“戲曲DNA”在越來越多的國人心中“覺醒”,不僅得益于好的故事和優秀的演員,還需要觀眾的支持。不僅要留住“老戲迷”,也要在更多人心中播下戲曲的“種子”。
“高雅藝術進校園”表演后,大家爭相讓演員簽名(安慶市委宣傳部供圖)
戲曲進校園,讓越來越多的青年接觸、了解戲曲魅力(安慶市委宣傳部供圖)
為了播下這顆“種子”,安慶市堅持“唱起來、走下去、走出去”多措并舉,常態化展演展示優秀黃梅戲作品,啟動“四季有戲”黃梅戲展演百千萬工程,每年開展2萬多場“送戲進萬村”“戲曲名家走基層”“黃梅戲曲進校園”等惠民演出,讓黃梅戲走向全國,走進千家萬戶。
“黃梅聲”不僅走出安慶,更走出國門。5年來,全市文藝院團足跡遍布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湖北、山東、新疆等近30個省(區、市)80多個城市,先后赴俄羅斯、新加坡、朝鮮、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交流演出。
守住根本出人出戲
在安慶師范大學黃梅劇藝術學院的練功房里,今年剛考上戲曲與曲藝專業研究生的方夢婷,最近一個多月都在刻苦加練,連中秋假期都沒有回家。在這次被藝術節選中的青春版《女駙馬》中,她將飾演公主一角。第一次在這樣的專業盛會中表演“大戲”,方夢婷激動不已。
青春版《女駙馬》采用青年演員擔綱演出(安慶師范大學黃梅戲藝術學院供圖)
安慶師范大學黃梅劇藝術學院劉國平負責青春版《女駙馬》的編排和相關推薦工作。在他看來,練一百次不如登臺一次。青春版《女駙馬》在保留基本的戲曲美學和傳統“四功五法”的同時,采用年輕學生作為演員,將現代審美的燈光、服裝、舞臺很謹慎地注入其中,對經典劇目的視覺呈現進行“微調”。這在培養青年演員傳承技藝的同時,也在培養青年觀眾。
2006年,作為綜合性師范類高校的安慶師范大學成立了黃梅劇藝術學院,多年來,眾多黃梅戲表演專業學生在國家級藝術大賽中獲獎,不少學生參加了《徽州女人》《女駙馬》《孔雀東南飛》等黃梅戲舞臺劇和影視劇的演出與拍攝。
劉國平告訴記者,黃梅戲發展所需要的“新鮮血液”不僅指演員,“寫劇本、排新戲、化妝、設計、伴奏等等,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多年來,學院不斷深化黃梅戲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努力培養既懂得專業知識又掌握精湛技藝,既能傳承黃梅藝術又能創新發展,既能立足舞臺又能站穩講臺的黃梅戲表演、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等專業的復合型高級人才。
近年來,安慶市采取師徒傳承、建立青年團等多種途徑,通過老一輩藝術家“師帶徒”和骨干演員“傳幫帶”,一批優秀青年戲曲人才茁壯成長;《天仙配》《牛郎織女》《碧玉簪》《靠善升官》等一批“青春版”傳統劇目的推出,讓更多年輕演員得以與觀眾見面。
此外,安慶市還深入全市學校和鄉鎮,挑選有藝術特長的中小學生到戲曲院校進行“訂單培養”,提高黃梅戲生源質量。目前安慶市正推動實施安慶市黃梅戲重點人才培養計劃,組織青年演員創排《孟姜吟》《孔乙己》等黃梅戲大戲。
一出出大戲好戲,一位位名家名角,讓安慶黃梅調聞名中外;一項項措施舉措,一次次頂格推進,讓安慶黃梅戲“走出去”的勢頭正勁。
如今,安慶市正全力以赴承擔“中國黃梅戲發展基地”的責任,著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戲劇演出集聚地,努力創建國家級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區,在戲曲陣地和人才建設上持續發力,舉辦好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打造好黃梅戲展演百千萬工程,持續推動黃梅戲“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