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1日,2024年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在山東濟南和濰坊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合作舉辦,主題為“堅持命運與共,攜手建設和平共處的世界”,包括開幕式、閉幕式以及“命運與共共護和平”故事匯暨文藝演出和“共同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共同踐行全球安全倡議”“共同推進全球文明倡議”三場對話活動等。
2024年,恰逢濰坊獲評國際和平城市三周年,記者通過采訪當年參與追尋濰縣集中營歷史的相關工作人員與市民,將濰坊市政府與人民近20年抽絲剝繭的努力再度挖掘,記錄濰坊人曾為了尋覓真相、守護和平所做出的貢獻。
2005年,時任濰坊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的李躍進與外事翻譯中心主任的隋術德以及訪問團成員遠赴加拿大,將一份有2008個名字的名單帶回中國,那是一份記錄了當時被日軍關押在濰縣集中營外國西方僑民們名字的點名冊,也是一份證明二戰時期日軍曾在濰縣集中營關押、囚禁2008名西方僑民的歷史鐵證。
“我們是帶著一份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在做這件事,我們認為人們應該得知這段往事的真相。”對于已經退休的李躍進來說,他與隋術德曾遠赴他國尋找濰縣集中營幸存者及其后代的日子,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在李躍進的記憶里,2005年之前的濰縣集中營可謂是“破爛不堪”,經久未曾被修繕加之風吹日曬,幾乎已經無法從外表看出它之前的樣子。當時恰逢“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李躍進作為紀念活動籌備辦公室主任“臨危受命”,提議并抽調了隋術德等幾名翻譯骨干人員,在濰坊二中(現廣文中學)成立臨時辦公室,一邊建議政府撥款修葺集中營遺址,一邊出國采訪收集挖掘資料。
“我們去了美國、加拿大等多個西方國家,想要尋找當年從濰縣集中營出來的西方僑民。”隋術德說,其實之前就有零星的幾個外國人來中國尋找集中營的舊址,他通過互聯網與這些西方僑民保持聯系,此次遠赴多國,就是希望能尋找到他們的蹤跡,還原當年在集中營里真實發生過的歷史。
3個多月的努力,李躍進與隋術德找尋、采訪到了眾多當年被關押在集中營內的西方僑民及其后裔,其中就包括時任美國新西澤州州議員的戴愛美女士。在采訪交談中得知,戴愛美這些年一直都在尋找當年在濰縣幫助過自己的人,對于濰縣,她有著很特殊的感情。隨后,李躍進與隋術德在“抽絲剝繭”的調查中,聯系到了身在加拿大的芝罘校友會成員,并通過校友會會長的幫助,拿到了那份記錄著2008個被關押西方僑民姓名的點名冊。
“這份名單公之于眾,讓我們今后尋找、聯系集中營西方僑民的工作變得更順暢起來。同時,這份名單也成為一份有力的證據,是證明日軍曾在濰縣集中營關押、囚禁2000多名西方僑民的鐵證。”李躍進與隋術德都認為,這份名單是他們這次尋找真相之旅的巨大突破,也成為今后他們聯系西方僑民、確認身份的重要憑證。
2005年8月17日,在濰縣集中營解放60周年紀念活動上,近70名西方僑民與親屬從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奔赴而來。上午9點30分,大家站在被濰坊市政府修葺、復原的集中營舊址前(濰坊二中辦公樓和兩座集中營小樓舊址廣場),目睹60只降落傘伴隨禮炮聲從天而降,2008只和平鴿一起飛向自由的天空。“他們大多數人都抱頭痛哭,有人還跪在地板上親吻地面,一邊哭一邊說自己當年就是被關押在這里,那個場面即便是在今天想起來,都覺得很震撼。”李躍進和隋術德說,當時自己也覺得深受感動,更加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充滿意義。
“這次的紀念活動在國際上引起了眾多反響,從那之后陸續有很多外國人來濰坊尋找集中營舊址,他們無一不表現出對濰坊人民的感謝以及對濰坊這片土地的感情。對于這些受難的西方僑民來說,這段記憶是痛苦的,戰爭不僅僅是一個群體或者一個國家的災難,而是全人類共同的災難。”李躍進說,他們不斷挖掘真相還原歷史,不是為了讓后人記住仇恨,而是希望能以此為戒,呼吁更多人能珍視和平。“我和老隋當時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幸存者與記憶大多都在逐漸消亡,如果我們不抓緊時間把這一切記錄保存下來,可能這段歷史就逐漸被淹沒了。”
戰爭和回憶固然充滿痛苦,但遺忘和沉默反而更令人難以接受。“其實大部分西方僑民面對這段回憶的時候都感到很痛苦,那種每天活在恐懼與壓力中,吃不飽、穿不暖,隨時可能面臨死亡的日子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回想起來了。”隋術德說,在多年與外國西方僑民打交道的過程中,他看到了太多因為集中營而一生都充滿陰影活在痛苦中的人,但即便如此,依舊有很多西方僑民愿意說出自己的經歷,也愿意再回到濰縣集中營,與歷史和解,也與過去那段不堪回首歲月中的自己和解。
“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李躍進說,只有全世界人民一起牢記歷史,珍愛和平,才能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與隋術德等人共同挖掘、尋找集中營歷史的這段經歷對他來說是寶貴又幸運的。“希望所有看到這段歷史的人能更加熱愛和平,明白如今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珍惜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
(大眾新聞·齊魯壹點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