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絲路之源美好石泉”第五屆石泉鎏金銅蠶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多功能廳舉行。數十位國內蠶桑專家、旅游專家、文化學者、石泉縣文旅行業從業者齊聚西安,以金蠶為媒、以金蠶結緣,進一步傳承弘揚鎏金銅蠶文化,持續深化對外交流合作,不斷蓄積高質量發展動能。
中國是蠶桑文化的發源地,早在西漢時期,石泉就已是“桑柘遍地、絲帛盈市”的中國蠶桑之鄉。1984年,一枚鎏金銅蠶在陜西安康石泉縣池河鎮橫空出世,隨即蜚聲中外,驚艷世界。1985年起,這枚銅蠶作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如今,隨著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的正式開放,這枚銅蠶又在這里“安家”,向廣大游客展示。
會上,絲綢之路考古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建新,陜西歷史博物館科研工作部主任楊效俊,陜西省旅游協會副會長兼研學旅行分會會長楊蓉分別以《絲路之源魅力石泉重新認識絲綢之路》《鎏金銅蠶見證絲路起點的地位和影響》《發展鎏金銅蠶文化研學的前景與方向》為主題進行了主旨演講;石泉縣對生態旅游重點項目和全域研學產品進行了推介,發布了鎏金銅蠶文創產品;石泉縣文旅廣電局與相關合作單位進行了現場簽約,將圍繞研學旅游、休閑度假、民宿等領域開展合作,助力石泉全域旅游發展。
據了解,近年來,石泉縣依托中國鎏金銅蠶文化研究院,聯合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廣泛開展文物發掘、遺址考察和文化研究等活動,深入挖掘鎏金銅蠶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建成“金蠶之鄉”展覽館和金蠶文化公園,出版《鎏金銅蠶》文化???,舉辦5屆鎏金銅蠶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取得了“絲路起點在長安、絲路之源在石泉”等一系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