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9天之后,《里斯本丸沉沒》迎來了票房破千萬的時刻。截至目前,該片票房即將突破1700萬。這對于一部紀錄片電影來說,實屬可貴。
同時,令人欣慰的是,影片中與英國軍人相戀結婚的中國姑娘“梁素琴”,也在電影上映之后找到了本人,實現了跨越80多年的相聚。
觀眾說,《里斯本丸沉沒》像是一顆深海遺珠。影片將歷史真相重新打撈起來之后,以其真實的千鈞之力,在人們心中掀起了震撼的歷史回響。
這部影片的導演方勵,是國內著名的電影制片人,曾參與《蘋果》《觀音山》《后會無期》《乘風破浪》等影片的制作。他還曾為了導演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驚人一跪求排片,讓影片從幾乎銷聲匿跡到實現千萬票房。
這一次,方勵解鎖了自己的新身份——地球物理學家,為觀眾揭開了一段冰冷且冷門的歷史。2014年時,方勵偶然在中國東極島聽說了一個故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駐守香港的英軍向日本投降。1942年10月,裝載著上千名英軍戰俘的日軍貨輪“里斯本丸”號行至中國舟山群島以東海域時,被美軍潛艇當成日軍運輸船擊沉。英軍戰俘遭到了日軍的遺棄和屠殺,后被趕來的中國漁民救起,384人得以生還。
里斯本丸的沉沒深深震撼了方勵,于是他花費7年時間,探究其背后的歷史真相。在還原的過程中,方勵也發揮了電影人的長項,將這部紀錄片作出了最接近電影化的處理。觀眾評價說,這部影片有著《二十二》的立意、《泰坦尼克號》的展開、《敦克爾克》的收尾。
影片伊始,方勵帶領團隊在中國東極島實地勘探并找到了沉船位置。以對里斯本丸沉船的尋找、定位為引,仿佛一把鑰匙,緩緩開啟了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大門。這種探尋真相的開場方式,瞬間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讓人們不由自主地跟隨導演的腳步,一步步深入到那段悲壯的歷史之中。
從海洋研究的緣起,到對歷史事件抽絲剝繭般的梳理,方勵親自出鏡并擔任旁白敘事,成為了連接中外、溝通歷史與現實的橋梁。他的講述不疾不徐,卻充滿力量,讓觀眾感受到了他對這段歷史的執著與敬畏。
真實,是紀錄片電影最顯著的標簽,也是其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影片中,幸存者的回憶、家屬的轉述、口述錄音、日記、文獻、庭審記錄等,如同歷史的碎片,逐漸拼湊出了里斯本丸事件的全貌。這種創新的呈現方式,將史料與被訪者的溝通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了串聯回憶的工具,使得歷史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變得生動鮮活,讓觀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這樣的交叉敘述將原本線性、靜態的歷史,以一種多角度、快節奏的電影敘事方式呈現出來,著實讓人身臨其境。那些飽經滄桑的面容、飽含熱淚的眼睛以及哽咽的聲音,無不讓觀眾感受到歷史的沉重與真實。
戰爭的殘忍和帶來的痛苦在影片中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身上,有了更為具象的呈現。
一個士兵為了將妻子快要燃燒成灰燼的照片搶下來而慘遭毒打,他還想方設法用偷來的墨鏡鏡片當相框保存下照片,只因對家人的思念是他活下去的最大支撐力。
一位老太太將父親臨行前送給她的洋娃娃珍藏了近80年還完好如初,兒時她卻會因“爸爸會回來”的承諾沒有實現而憎恨母親。
還有一位士兵給不到5歲的弟弟寫信,他只能用最簡單的口吻說,“永遠記得照顧好媽媽,她是最愛我們的人”。當弟弟能讀懂信中的意思時,兄弟倆早已陰陽兩隔,弟弟將那封信在錢包里珍藏了40多年。聽到這個故事,連一向克制冷靜的方勵也受不了,他選擇出門抽煙冷靜,因為他也有這樣一個弟弟。
片中還有英國士兵和中國女孩的愛情故事,報紙頭版上的照片成了唯一的全家福……這些故事以真實的情感傳遞,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我們與那些經歷過苦難的人們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軍官卡斯伯特森的故事更加令人唏噓。他在戰俘逃命時努力維持現場秩序,在跳海前特意把軍帽戴好,他對戰友說,“如果現在不得不去死,那也要穿戴整齊去見上帝。”相貌不凡的他如同電影明星一般,最終卻在再次被俘之后,因為照顧白喉病患士兵而去世。
他們也都是家庭中的兒子、丈夫、哥哥,有著優渥的家庭條件,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相片中呈現著玉樹臨風的形象。但是在戰爭中,人命賤若螻蟻,800多條生命就喪生在茫茫大海之中。
親歷者說,很多年之后,才明白“活下來的人并沒有真正活著”是什么意思。很多士兵患上了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有人會敲自己的頭,有人習慣躲在桌子下吃飯,還有人會在睡夢中說“hai”(日語“是”)。有人會因為孩子說了一句“我餓死了”而勃然大怒,“你永遠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饑餓!”影片的最后,一直樂觀風趣的幸存者威廉憤恨地說出:“戰爭是骯臟下流的勾當!”
電影不僅有嚴謹扎實的研究、詳實可靠的史料,還從英、美、日、中四方視角,展現了里斯本丸號從啟航到沉沒、英國戰俘從絕境到逢生的經過。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人性的善惡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日軍的殘暴與冷酷令人發指,他們違反《日內瓦公約》,將戰俘封鎖在船艙底,并用木條和帆布釘死艙門,在船被魚雷擊中后,不顧戰俘的死活,甚至還對逃生的戰俘開槍掃射。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舟山漁民的善良和勇敢。青浜島不到100戶的漁民,在戰爭期間自己都窮得叮當響的情況下,卻冒著生命危險,一次次地劃著小舢板沖向大海,救起了300多名戰俘。一位幸存者說:“那些中國人一出現,日軍就不敢射擊了,他們害怕自己的罪行被曝光到全世界。”
救起戰俘之后,漁民們還為他們穿衣、做飯、看病。當日軍上島搜查時,漁民們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了3名戰俘,并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將他們送到重慶英國使館,里斯本丸事件才得以昭告天下。
一位漁民的后代說,“13歲時他爸爸出海沒回來,15歲時,他就出去救人了。”中國漁民們的行為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出于最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善良的本性。這種人性的對比,讓人們看到了戰爭中黑暗與光明的較量,也讓人更加珍視和平與善良的價值。
拍攝這部電影,方勵也是出于最樸素的情感。他為了拍片賣掉自己的房子,資金鏈一度斷掉,瀕臨破產,但他從沒想過放棄。“我走到任何地方拜訪幸存者和他們的后代,大家眾口一詞,沒有中國漁民當年冒死救人,就沒有他們的存在。之所以能堅持長時間沉下去把這個事做完,因為這些故事對我的觸動太大了。我覺得好像自己不做,就會成為’歷史罪人’。”
同時,《里斯本丸沉沒》的技術手段也令人贊嘆。其以偏靜態的動畫復原里斯本丸號沉沒前后的事件,通過特效和動畫等手法,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回到了1942年的那片海域。當船艙被帆布封死的絕望,士兵們沖破封鎖的激昂,瀕死前大家齊唱家鄉歌曲的哀婉動人……這讓觀眾仿佛親歷了里斯本丸號士兵的遭遇。
《里斯本丸的沉沒》不僅僅是一部關于戰爭的紀錄片,更是一部關于人性、關于歷史、關于人類命運的深刻反思之作。它讓我們看到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創傷,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在黑暗中閃耀。影片的結尾,親歷者后人們來到東極島,在里斯本丸號沉沒的海域與他們長眠于此的父輩告別,這一幕令人動容。最后,影片定格在了里斯本丸號沉沒的坐標位置。它讓我們意識到,歷史雖然已經遠去,但那些逝去的生命和他們的故事,值得永遠銘記。
(大眾新聞?齊魯壹點記者劉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