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壹點記者9月18日從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獲悉,剛剛結束的日照后稍坡東遺址考古有較重要發現,其中,周代墓葬的大量發現和清理,成為魯東南沿海地區又一次重要發現。
遺址跨度很長,上溯岳石文化
本次發掘點位于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后稍坡東,具體位于沈海高速以東、鋼鐵大道以南、寶嵐路以西、后稍坡村以北。2023年,在對當地一鋼材物流園項目勘探時發現。2024年5月至9月,由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配合該項目進行考古發掘。
考古現場俯瞰
在約3600平方米發掘區內,共發掘從岳石文化至周代、漢代、宋元、明清歷代遺存遺跡,時間跨度超過3500年。其中,岳石文化遺存盡管少量,卻也有不一般的考古意義,證明早在3500年至約4000年前,此處已有先民生存,對研究該地區的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呈現在考古隊員面前的主要為兩處灰坑,其中一處因上部被擾亂,開口距地表僅0.35米。橢圓形坑內最大直徑3.12米,深0.63米。填土中發現灰褐色粉砂粘土、草木灰、燒土顆粒、陶片等。根據出土陶片及器型特征分析,年代為岳石文化時期。
岳石文化灰坑遺跡
發現周代家族墓群,考古意義重要
此次日照后稍坡東遺址中,以西周、東周文化遺存為主,考古意義更加重大。
據分析,后稍坡東遺址西部早年主要為西周中、晚期的居民生活區,延續到東周時期,村民東移,并修建了環壕聚落。遺址西部的早年居住區此時規劃為家族墓地。考古發掘中,共清理東周墓葬142座,因早年平整土地,部分墓葬上部遭破壞。以春秋中晚期墓葬為主,亦有少量戰國時期墓葬。這些墓葬清一色為長方形土坑豎穴中小型單人墓,分布集中,排列有序,極少有打破關系。墓向多為東西向,少數南北向。使用木質葬具,大多數一棺,極少數一棺一槨。死者統一面向上,以仰身直肢葬為主,上肢微曲或兩上肢相疊放在下腹部。推測受當地酸性土壤影響,人骨和棺木保存均較差,木棺也僅存灰痕了。
一處比較典型東周墓葬俯瞰
在考古隊完工報告中,未提到有“商代”遺存,不過,這也不算是缺項——據考古隊主要隊員石巖介紹,考古人員在一些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的腰坑處發現殉狗,而殉葬狗就是周人的特點,推測這處位于莒文化統治區的遺址,早年曾受到殷商文化的影響。而該時期出土器物也具有典型的莒文化特征。
山東省水下考古中心日照后稍坡東遺址考古項目領隊孟杰介紹,本次周代墓葬大量的發現和清理,在嵐山尚屬首次,也是魯東南沿海地區又一次重要發現(2012年東灶子遺址發現60余座同時期墓葬),考古隊按墓葬分布、形制和朝向分析,推測為家族墓地,(人骨與浮選土樣在檢測的路上)對研究該地區莒文化中小型墓葬形制、隨葬習俗等提供了翔實而寶貴的資料。
在挖到的西周360處、東周172處文化遺存中,除墓葬外,還有灶、灰坑、灰溝。其中發現大量陶制器物殘件,根據其風格樣式亦可作為斷代重要依據。
考古發掘現場
出土玉器青銅器,同時實施修復保護
本次發掘出土遺物主要有陶器、玉器、銅器和石器。岳石和周代文化遺存主要以泥質灰陶、夾砂灰陶、夾砂紅褐陶殘片為主,多飾有繩紋,少量素面。器型有鬲、豆、罐、盆等碎片;墓葬隨葬品豐富,共出土可修復文物約629件,多為鬲、罐、罍;少部分鬲、盂、豆、罐、罍等陶器組合,另有少部分墓葬棺內有玉器、銅隨身兵器出土。部分隨葬品明顯與生產有關,如,石斧、石紡輪以及其他石器。
出土陶制隨葬品
玉器的出土往往會受到社會更多關注,考古隊員石巖認為,此次后稍坡東遺址出土玉器應是隨葬品,從造型看是玉玦,屬耳飾一類。所用玉質也不是很好,只有兩座墓出土。
出土玉玦
歷時約5個月的考古發掘中,考古隊引入科學理念,同時進行公眾考古活動,他們還與專業機構聯手,實施出土文物修復保護。修好的隨葬陶瓷器以組合方式出現,有助于深化人們對當時社會的認知與了解。(照片均由考古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