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廣東佛山,每年中秋節,當地百姓都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慶祝,形成了極具當地特色的活動形式——舞“火龍”、燒“番塔”。接下來,我們就跟隨鏡頭一起去品味嶺南民俗。
舞“火龍”是廣東佛山地區特有的中秋民俗。整條“龍”由當地植物制作而成,長近百米,舞動時由于身上插滿香火,煙霧繞繞、火花閃閃,猶如騰云駕霧般神氣威武。村民們相信通過這樣的巡游可以消災降福,祈求國泰民安。
燒“番塔”也是佛山的中秋習俗之一,村民們用磚砌成空心花塔,中秋節晚上將燃料點燃,火焰沖出塔口,火光沖天,象征著豐收和吉祥。
火苗越大,預示生活更加興旺;紅紅火火,象征來年豐收在望。
何以中秋?舊俗寄鄉愁,舞“火龍”、燒“番塔”作為完整保留下來的佛山中秋習俗,也是眾多游子念念不忘的一道家鄉風景。中秋節,世界各地的游子都回到家鄉,在快速的現代城市生活中找回傳統文化的儀式感。
廣東佛山:百米中秋“火龍”傳承百年非遺
舞“火龍”是廣東佛山地區特有的中秋民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廣東佛山的上元村都會準時上演一場傳承了五百年的民俗活動——舞“火龍”。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佛山的“火龍”需要當天采摘新鮮的植物來制作,每當這時,全村村民會一同采摘準備,盛況絲毫不遜色于過春節。接下來,我們就走進舞“火龍”的現場,去感受傳承百年的非遺文化魅力。
每年中秋節,廣東佛山上元村都會出現萬人空巷追“火龍”的場面。綿延百米的“火龍”沿著村子巡游,還會隨時變換身形,一個絕招“神龍轉尾”引得觀眾歡呼連連。舞龍者也隨著現場歡呼聲調整行進的速度、幅度,控制節奏。
整條“火龍”由新鮮的植物扎制而成,既好看又能防香火點燃。為了保證材料的新鮮,中秋節當天一大早,村民們便一起出動前去采摘準備。回來后,大家便集中在村口的大榕樹下,一起給“龍頭龍身”包裹上一層“龍皮”。
采回來的植物還需要去掉根和葉,只保留中間部分。用水浮蓮扎緊包裹“龍身龍尾”,野芋頭莖包“龍頭”,大家在大榕樹下忙活一整天,其樂融融。到了中秋晚上八點,鞭炮鑼鼓聲響起,平時在外工作的游子們也都回到家鄉,大家爭先在火龍身上插香祈福。等全部上滿香火,將“火龍”抬起開始沿村巡游。
霍志永作為舞“火龍”的第五代傳承人,從小和大人一起舞“龍”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
如今,霍志永作為傳承人需要更多地參與統籌和組織工作,不能親自上去舞“龍”,但是帶領著越來越多村里的年青人加入舞“龍”隊伍。
廣東佛山:中秋燒“番塔”祈福紅紅火火吉祥好運
看完了舞“火龍”,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佛山過中秋的另一個不能少的民俗活動——燒“番塔”,這一民俗活動同樣有著數百年的傳承歷史。燒“番塔”是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的重要傳統民俗,“番塔”中的火苗高高燃起,寓意吉祥好運,火苗升得越高、火星越多則表示越吉祥。接下來,我們一起去接好運。
中秋節前,廣東佛山仙崗村的午后也熱鬧了起來。空曠的草地上,孩子們與叔父們一起砌番塔。番塔用磚頭砌成,圍疊而上,塔身逐漸收小,塔四周的小洞能使空氣對流和冒出火焰。
怎樣讓番塔中的火要燒得高、燒得美?今年已經75歲的燒“番塔”非遺傳承人陳永錦則有一份講究。
佛山市燒“番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永錦介紹:“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都有這個風俗,人們把燒‘番塔’當作祈福的方法。希望生活一天一天好、一年一年好,生活得紅紅火火。下面有底直徑是1.8米,團團圓圓砌起來,收到上面的口,80厘米左右,火就容易燒,火焰這樣就高了。”
今年,村中要砌一座4米多的“番塔”。然而砌“番塔”并非追求越高越好,講究的是在去年的基礎上“多一層”,意味著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不盲目追求虛無縹緲的高聳入云,腳踏實地地祈求更上一層樓的村人正同心協力地干得熱火朝天。而在不遠處,藝術家陳洲正忙碌于一座特別的“番塔”。過去半年,他與當地的孩子們一起用近千個門牌與傳統“番塔”相結合,制作出這個獨特的裝置藝術品,讓傳統地名與非遺有機結合在一起。
從去年開始,當地與藝術家牽手讓“番塔”火光和藝術之光融合,結合藝術展覽的形式,古村走上了一條活化升級的特色之路。
中秋節的晚上,人們點燃“番塔”,令火焰夾帶星火向上升,激起金色火花四射。不斷往上沖的火花,沖得越高就寓意來年越豐收、越興旺。
隨著火花噴涌,孩子們歡呼雀躍。藝術家手中的畫筆、叔父遞來的磚塊,百年的傳統文脈在小手與大手的交疊中完成了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