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曾業攝影報道
墓葬遺址內,一尊遺骨沉睡了數千年,雙臂仍抱在胸前。陪葬的青銅兵器放在身邊——似乎,只需墓主展開手臂,便能拿起武器,重返戰場。
9月13日,“萬千氣象看四川”采訪團走進達州市宣漢縣羅家壩遺址、羅家壩遺址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博物館解說員們,通過解讀遺址墓葬和文物,再現了古代巴人征戰盛景及生活場景。
古代巴人戰功赫赫
巴渝舞,是古代巴人創造的“戰舞”,發祥地之一在四川達州。
巴渝舞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戰前舞,即武舞。據《左傳》記載,大約3000年前,“周武王伐紂,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故曰:武王伐紂前戈后舞。”這段史料記載中,“巴師歌舞”便是巴渝舞的前身,但尚未正式命名。
羅家壩遺址博物館解說員介紹,到了秦漢相爭時,漢王朝將“巴渝舞”用于戰斗之中。據史料記載,在沖鋒陷陣時,“銳氣喜舞,武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舞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這是‘巴渝舞’首次出現在史書上”。
武王伐紂,巴人前歌后舞,功不可沒。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巴蜀正式納入華夏一統。公元前206年,巴人助漢高祖劉邦平定三秦。因戰功赫赫,劉邦減免了川東巴人羅、樸、昝、鄂、度、夕、龔等七姓的賦稅,巴地其余人員僅繳少量的“人頭稅”,所以巴人又被稱為“賨人”。
史料記載,與羅家壩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相互印證,還原了古代巴人部分璀璨的歷史。
1999年、2003年、2007年、2015年,四川省政府先后四次組織專家對羅家壩遺址進行發掘。從出土墓葬、器物和底層堆積厚度來看,這是一處文化內涵豐富的遺址,包含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東周和漢代不同歷史階段的遺存。
前三次發掘,主要集中于東周時期巴文化墓葬,處于羅家壩外壩西南部,分布密集有序,基本不用葬具,僅少量的墓葬有木棺或船棺。這些墓葬的遺跡、遺物,集中展示了川東地區先秦時代巴人創造的璀璨文化。
文物為證
巴人擅長水陸攻戰
羅家壩遺址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因為周圍河道這一天然屏障,所以羅家壩遺址是四川省20世紀末所發現的面積最大、保護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先秦時期巴文化遺址,被譽為“繼三星堆、金沙之后,巴蜀文化的第三顆璀璨明珠”。
羅家壩遺址中,有一座墓葬出土器物達200余件,青銅器就有131件,其中一件叫“豆”的文物,特別引人注目。出土之前,這件青銅罍所在的墓葬,是羅家壩遺址的M33號墓。“這件文物的紋飾精美,內容豐富,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生產生活場景,還給我們展示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戰爭場面。”
“在考古報告里,我們稱之為‘矮足豆’,它還有一個名字——水陸攻戰紋銅豆。”宣漢縣巴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展陳部長張立佳介紹,它由蓋和豆兩部分組成,蓋和豆上布滿了用鉛類礦物質錯成的圖案。蓋面圓形捉手上以一人為核心,左右兩側各4獸。蓋下部鑄刻有兩兩對稱的四組紋飾,主要是宴樂、武舞和弋射圖。
弋射圖,主要內容是古代巴人的水陸攻戰圖和攻城圖,為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博物館用電子拓片的形式,將戰斗場景展現在觀眾面前。
水陸攻戰圖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陸上攻擊,雙方共9人,1人擊鼓,8人分左右兩組交戰,中間一人已被砍倒,戰士們或持矛或持戈交戰。下層為水上攻擊,雙方共9人,左邊舟上3人,用力搖槳右沖,一人已落水,舟前一人涉水,一手持劍,另一手正用力阻推左側前進之船;而右邊舟上3人,奮力搖槳向左沖,舟后一人已落水。
“史料說明,生活在羅家壩的古代巴人,無論是水戰還是陸戰,都比較擅長。而攻城的戰斗畫面,也證明了古代巴人驍勇善戰。”張立佳說。
技藝高超
冶銅技術首屈一指
2023年4月,全國首個巴文化主題博物館——羅家壩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一段塵封了3000多年的巴國文明,就此揭開神秘面紗。
博物館內,展陳了青銅器、陶器、玉器等500余件精美文物,勾勒出古代巴人飲食起居的細節和征戰沙場的勇猛。有趣的是,這些珍貴的文物中,青銅器的精美程度、藝術水平都比較高,全館的國家一級文物共計9件,全部是青銅器。其中,嵌錯水陸攻戰紋銅豆、嵌錯狩獵紋銅壺、巴蜀圖語銅印章、銅帶鞘雙劍等文物,在全國考古界聞名遐邇。
“遺址內青銅制兵器出土數量比較多,側面佐證了巴人勇猛尚武的特征。”張立佳介紹,古代巴人的冶銅技術已非常成熟,甚至可以與現代人相媲美,在先秦時代,有些工藝在全國范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
羅家壩遺址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在不到1000平方米的區域內,就發現了60多座墓葬,且幾乎每一個墓葬都有青銅器發現。在全國范圍內橫向比較,在同樣的單位面積內,羅家壩遺址內的古代巴人墓葬是最為密集的。
“青銅器上的圖案制作,古代巴人用到了‘合成鉛’這種材料,將人類制鉛的歷史往前推進了至少300年。另外,墓葬區還發現了大量的人工合成朱砂。這些,都說明古代巴人的采礦業、手工制造業發展水平都是比較高的。”羅家壩遺址博物館解說員笑著說。
截至目前,羅家壩遺址共清理墓葬200余座,灰坑100余座以及房屋基址5座;出土各類器物3000余件,大量文物仍在整理、研究和修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