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徐穎
9月10日至13日,“長江與黃河”文學對話活動在鄂舉行,來自兩條大河流域的作家代表走進湖北,憑小說《前面就是麥季》獲得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的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協主席李駿虎帶隊參加,活動間隙,李駿虎接受了新聞記者的專訪。
看蒲劇當作吃面條,看黃梅戲看作吃水果糖
新聞:您來湖北多嗎,談談您和湖北的緣分?
李駿虎:湖北是我來得比較多的省份,我和湖北的淵源很深。作為一名作家,湖北是我的福地。
二十多年前,我二十多歲,長篇小說處女作《奮斗期的愛情》就是在湖北的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我至今都很驕傲和自豪的是,當時長江文藝出版社有一個品牌文庫叫“九頭鳥”,在全國享有盛譽,基本上只收錄大作家和名家的作品,我沒有想到“九頭鳥”文庫把我這個小字輩的這部小說也收錄進去了,對我鼓勵很大。我還記得當時長江文藝出版社還給我發了好幾千元的稿費。
我獲得魯迅文學獎的作品《前面就是麥季》發在武漢的《芳草》雜志上。報魯迅文學獎的時候,我沒有想到報這一篇,時任《芳草》雜志主編的劉醒龍老師給我打電話說,他翻了三年間《芳草》所發的作品,覺得我這一篇有“魯獎相”,建議我“一定要報上去”。于是,由《芳草》雜志和山西省作家協會一起申報,果然就獲了獎!
獲獎后,我也多次來湖北參加文學采風活動,去過隨州,在黃石做過文學講座,這次參加“長江與黃河”文學對話活動,是第一次來到黃岡。
新聞:這次來到黃梅戲發源地黃梅縣看了黃梅戲,您有什么感受?
李駿虎:我從小喜歡看黃梅戲,少時,村里誰家辦喜事,就會請公社的放映隊來演一場《女駙馬》。作為晉南人,我把看蒲劇當作吃面條,把看黃梅戲看作吃水果糖。天天要吃面,偶爾吃塊糖,會甜到記憶里去。
相比黃河,長江更容易親近
新聞:作為長期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作家,來看長江文化,感覺有什么不同?
李駿虎: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是中華文明的兩個不同的階段。中華文明發祥于黃河流域,而中華現代文明肇始于長江流域,共同構成中華文明源流的精神圖譜。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人文和歷史還是有所區別的。黃河作為民族的整體象征,代表著堅貞不屈、百折不撓的精神,很少作為個人抒懷的對象,作品基本上是“集體敘事”,所以有《黃河大合唱》;而長江文明自南宋以后日漸發達,商業文明和現代文明的注入,讓長江流域自帶生活和休閑的氣質。“自古黃河不夜渡”,黃河里泥沙太多了,不能行客舟,看黃河需要拉開距離看,在岸上看,到山上看,才能夠體會到它的美;但長江不一樣,它比黃河更容易親近,引發人們的共情。所以文人們更喜歡贊頌長江,長江留下的名篇名作更多。
以黃河邊的鸛雀樓為例,關于它的名詩廣為流傳的幾乎只有一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而長江邊的黃鶴樓,歷代詩人留下的歌詠它的詩詞有一千五百多首。
我記得有一年來湖北采風,在長江的游輪上看江水和兩岸的燈火,古人所說的“江楓漁火對愁眠”的美感和意境,一下就入眼入心了。
打造好玩山西,接住這“潑天的富貴”
新聞:最近,一款國產單機游戲《黑神話·悟空》在全球爆火。這次對話活動中,好幾位青年作家談到文學時也說到湖北人馮驥制作的《黑神話·悟空》,您覺得在當今社會,文學應該以何種面目面向公眾?
李駿虎:每個時代都有與每個時代契合的傳播方式。最開始人們閱讀文學都是紙質閱讀,后來電視普及之后,文學改編為電視劇,再后來人們在網上沖浪,閱讀網絡文學,包括體驗文化主題游戲。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閱讀終端的改變,但人類還是需要文學的,文學是母本。無論是紙質時代的一紙風行,還是電視時代的萬人空巷,網絡時代的爆火,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一個作品成不成功,要看是否為最廣大的受眾所接受。這就要求作家要走出書齋,不能閉門造車,要創造契合時代的作品。
新聞:《黑神話·悟空》也帶火了山西古建筑和山西旅游,您怎么看這種網紅效應?
李駿虎:大家都知道“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也被稱作“中國古建筑博物館”,其實在《黑神話·悟空》之前,山西古建筑旅游就很火。
從淄博燒烤、“爾濱”、天水麻辣燙到山西古建筑的連續爆火,都是一種網紅效應。網紅效應都是短暫的,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接住這潑天的富貴,讓游客能夠停留下來,深度體驗,而不是山西僅僅將作為打卡地。
我曾提出過“打造好玩山西”的概念。我在四川掛職四川省廣播電視局副局長期間,曾經深入考察了四川成都等地的文旅發展。人們來到成都,就是享受生活。而人們來到山西,總感覺是在學知識、受教育。
位于黃河流域腹地的河南、河北、山西等有著悠久農耕文明歷史的省份,自古以來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勤勞的品質代代傳承,骨子里是沒有到處“閑逛”的基因的。
怎么樣打造更好的旅游服務基礎條件,讓游客吃好住好玩好多留幾天,買走文創產品,把山西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文旅產業,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問題。
新聞:近期您出版了《文明葉脈——中華文化版圖中的山西》一書,主要想向讀者傳達什么內容?
李駿虎: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炎黃大戰、堯天舜日、樂圣法祖,人文根脈源流清晰。
堯舜時期的文明遺跡,不僅僅局限在遺址文物上,還有更為珍貴的“活化石”。比如,傳承4000多年從未斷絕的“堯舜神親”習俗:每年的農歷三月三、四月二十八日,送娘娘、接娘娘,這期間還會舉行盛大的“姑姑廟會”,蒲劇、眉戶等各路劇種輪番在娥皇、女英殿前的戲臺上進行娛神的演出,這一數千年的婚嫁習俗從未斷絕。
山西文明遺跡不僅多,而且更重要的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獨立性和連續性,在山西是有完整體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