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蓮英之前,慈禧有個心腹太監,名為安德海,頗擅權。同治八年(1869年)秋天,安德海打著“密派”的旗號,乘坐樓船沿著運河南下。所過之處,結交權貴,公然索賄,無人敢告發。
山東是南下的必經之地,安德海萬萬沒想到,在此碰上硬茬。時任巡撫得知其行徑,派人將其拿下。安德海威脅巡撫慎重行事,免惹滅門之災。巡撫置之不理,飛馬快報朝廷,以其違反“太監不得私自離宮”祖制為由,寫出要求懲治安德海的急章,列舉其種種“僭越”罪行。安德海最終被就地正法并“暴尸三日”,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此巡撫便是晚清名臣丁寶楨。丁寶楨(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楨考中進士,此后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岳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近期,電視劇《丁寶楨》在央視熱播,讓觀眾看到了一個血肉豐滿的“丁寶楨”形象。
位于五龍潭西關帝廟內的西蜜脂泉,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因水質甘甜如脂如蜜而得名,相傳這里正是丁寶楨誅殺安德海的地方。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丁寶楨的行事風格,有勇有謀。不僅如此,他在任期間,政績卓著,被稱為“清代山東最有作為的地方官”。
在斬殺安德海的同一年,丁寶楨創辦了一家新式學堂——尚志書院(現位于濟南趵突泉公園東北)。書院不但傳授傳統儒學,還教學天文、地理、算術等,涵蓋社會生活、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還創辦了近代山東最早的官書局——山東書局。1871年和1873年,黃河在山東境內兩次決口。丁寶楨親自前往一線,與役夫同甘共苦,修建了長達250里的障東堤,保證了數萬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山東為官時,丁寶楨還做了一件具有開拓意義的大事。1875年,丁寶楨以“靖海安邊”為名,在濟南建造了山東機器局,而且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使外洋一人夾雜其中”,制造了一批性能優良的武器,成為山東近代工業的發端。
有一道名菜——宮保雞丁,也與丁寶楨有關。相傳,丁寶楨在大明湖一帶的村落微服私訪時,被一農戶做的醬爆雞丁香味所吸引。念念不忘的丁寶楨索性將農戶聘為家廚,每逢家有訪客必用這道菜來招待客人。后來,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入鄉隨俗,便有了川味醬爆雞丁。丁寶楨去世后,清廷為表彰其功績,追贈他為“太子太?!?,也作“宮?!?,這道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
濟南百花洲有一座老濟南風格的四合院,門樓上懸掛牌匾,上書“大賓第”(左圖)三個大字,為丁寶楨親筆書寫。大賓,是鄉飲大賓的簡稱,鄉飲賓最早始于周朝,后歷代相沿,到了明清時代,該習俗更為隆重,民眾把治家有方、內睦宗族、外和鄉里、義舉社會、有崇高社會威望之人推薦為“鄉飲大賓”。這塊“大賓第”匾額便是丁寶楨為一位鄉紳題寫的,丁寶楨后人、丁氏族委會族長等都曾特地前來拜訪過。
清丁寶楨夫人畫像,現藏于濟南市博物館。丁寶楨夫人諶氏,在丁寶楨18歲時嫁到丁家。作為丁寶楨的賢內助,相夫教子,對丁寶楨的幫助很大。此幅畫像,夫人身著官服,正襟端坐,頭戴鏤鳳金冠,身穿大紅官服,上繡五爪金龍。地毯上獅子滾繡球的圖案,相當精美,足顯丁家地位高貴。繪畫色彩艷麗,對比強烈,面部描寫精細工整傳神。
1886年,66歲的丁寶楨病逝于四川。山東父老聯名具奏朝廷,請求按照丁寶楨的生前意愿,葬于山東。朝廷下旨:“準葬山東,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祭祀?!膘`柩運回濟南,士紳百姓“郊野祭吊,軍民悼哭”。“一代名臣,國之寶楨”,窮其一生,詮釋著他寫下的格言“讀書豈為虛名誤,報國須教俗念空”。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張依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