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黃宙輝梁善茵
實習生葉恩平通訊員任海虹黃暉陳何毅
2024年是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
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與中國大革命運動的產物,是一所對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軍事政治名校。它在廣州留下的歷史遺跡與革命印記,歷經百年滄桑,成為這座城市豐厚人文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4年6月,在廣州舉辦的“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黃埔軍校分布在羊城的眾多史跡點引發學界關注。連日來,羊城晚報記者陸續尋訪了1923年至1927年間,黃埔軍校在廣州所留下的具有代表性的數處史跡點,探究其背后蘊藏的歷史故事。
南堤2號:卷動風云
今日廣州市越秀區沿江中路239號附近,車水馬龍,南面是奔流不息的珠江水。時光回到百年前的1924年,當時位于這一帶的廣州市南堤2號,是黃埔軍校籌備處的辦公地點,它見證眾多歷史時刻,卷動革命風云。
黃埔軍校籌備處開始工作時的近半個月里,沒有地方可安置,孫中山只好把乘坐的“大南洋號”汽船停靠在江邊,作為臨時辦公地點。隨著招生工作的迅速展開,在船上接待外地來的師生很不方便,必須在陸地上設置地址相對固定的軍校籌備處。
隨后,工作人員在廣州的南堤2號尋找到一座西歐古羅馬圓柱式小樓房。軍事歷史學家陳宇在其著作《中國黃埔軍校》(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出版)中曾描述,這座古建筑所處之地“是市區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之一”。
1924年2月6日,黃埔軍校籌備處由“大南洋號”汽船開始遷移至南堤2號。2月8日,蔣介石主持召開軍校籌委會首次會議。時任粵軍第二師參謀長的葉劍英應廖仲愷邀請,亦參加籌備處工作。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所編《黃埔軍校史料(1924-1927)》(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記載:“歷時三月余,共開籌備會議三十二次,由委員長主席討論決議關于籌備之各種事項。”
1924年4月25日,軍校籌備處遷入黃埔島(今長洲島),軍校正式在黃埔島辦校。此后,南堤2號又陸續成為黃埔軍校駐省辦事處、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黃埔同學會等機構的辦公場所。
天河珠村:實訓實戰
黃埔軍校正式開辦后,受到感召前來就學的革命青年日益增多,位于黃埔島的校本部無法完全安置。于是,黃埔島以外的許多場所,成為黃埔軍校當時的辦學與訓練場地。與黃埔軍校隔江相望的魚珠和珠村這兩處地方,由于距離近,更是經常被選為軍校師生野外演習、訓練的場所。
2004年,廣州市天河區珠村老人協會會長潘鴻善曾回憶:“1924年黃埔軍校開學后,學生就常來珠村訓練,在珠村大塘邊街面對秉常、秉忠公祠堂站立,隊伍有近200米長。廖仲愷、蔣介石等就站在祠堂門口的石凳上,輪流向‘學生軍’訓話。聽完訓話,‘學生軍’就一直操步,到村東北山頭訓練。‘學生軍’來珠村,通常都訓練幾日,如果晚上下雨,就睡在潘姓大祠堂(明德堂)里。”
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的珠村北帝古廟也與黃埔軍校有一段難忘的往事。1924年11月8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進行畢業考試,指揮部就設在珠村的北帝廟;第二次東征陳炯明時,北帝廟成為黃埔軍校的彈藥中轉站。民國時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第四篇,1936年版)也詳細記錄過這段歷史:“(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八日起,本(第一)期第一總隊學生舉行畢業試驗,各學生隊在魚珠墟及珠村附近演習戰術實施……”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黨總支書記、文物博物研究館員李嵐向記者講述了這次“畢業試驗”的一段軼事。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舉行大規模野外演習時,以魚珠炮臺作為演習起點和露營地,向西經過石牌車站至瘦狗嶺一帶十余公里。沒想到時隔半年后,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戰斗打響。也恰在此地,黃埔軍校教導團和滇、桂軍遭遇。憑借此前的演習,這已成為一道“送分題”,黃埔軍憑借對地形熟悉的優勢,僅用了3天時間便打垮了滇、桂軍,大大縮短了戰斗的進程。
民俗專家潘劍明就是土生土長的廣州珠村人,今年,他在歷史學者陳重陽那里見到一張珍貴舊照——當時黃埔軍校黨代表、農民部長廖仲愷,黃埔軍校的蘇聯顧問鮑羅廷、加倫等人與潘文治、夏益葉夫婦的合影。潘文治是潘劍明的祖伯父,當時他的身份是大元帥府大本營海軍練習艦隊司令兼廣州市郊第二區農民協會會長。他家就在珠村,常常能夠接待前來訓練的黃埔軍校師生。
2008年12月出版的《天河文史》第13期《海軍中將潘文治》提到,由于學生在珠村操練,潘文治、廖仲愷以及蘇聯顧問鮑羅廷等人結下過一段友誼,廖仲愷和鮑羅廷“都是潘文治家的常客”。潘劍明介紹,照片上的聚會是在1924年11月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畢業演習期間,廖仲愷、鮑羅廷、加倫等人共聚于珠村潘文治家中。潘文治的家人齊齊動手,烹飪了美味的珠村美食。飯后,眾人登上了二樓陽臺花園,拍下了這張珍貴的合照。
廣東區委:籌謀聯絡
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其留下的很多史跡與中國共產黨密切相關。在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萬福路,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舊址(以下簡稱“中共廣東區委會舊址”)和周恩來同志主持的中共兩廣區委軍委舊址是其中兩個重要史跡。
中共廣東區委會舊址位于文明路194-200號,是1922年至1927年間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的辦公地,周恩來曾在此辦公。1924年9月,他從歐洲歸國,初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兼宣傳部長,后被派往黃埔軍校任政治教官;同年11月,周恩來出任黃埔軍校的第三任政治部主任。中共廣東區委會舊址成為周恩來與黃埔軍校內的共產黨人聯絡、活動的地點之一。
中共兩廣區委軍委舊址位于萬福路190號二樓,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曾作為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軍委辦公和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居住的地方。1926年,周恩來同志曾在這里領導黃埔軍校及國民革命軍的共產黨特別支部,派遣共產黨員到軍校和軍隊工作。
這棟樓房始建于1922年,是地產商嘉南堂的產業。樓下是南華銀行,二樓由當時的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租賃。二樓大廳部分區域作為會議室,靠馬路的一側,擺設了一套西式的沙發,軍委書記周恩來和夫人鄧穎超當年經常在此接待客人,胡公冕、宋希濂、陳恒喬等黃埔軍校師生都曾到此拜訪。
大廳東面的兩間小屋,則是聶榮臻、黃錦輝、麻植等人的宿舍。著名黨史專家、廣東省政協文化文史研究專員曾慶榴在其新作《黃埔軍校史(1924-1927)》中記載,麻植畢業于黃埔軍校二期工兵科,于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調任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秘書。1926年北伐開始后,他留守軍委聯絡處(廣州市惠愛路榨粉街),負責軍委與軍校的聯絡工作,保管軍校黨團員名冊及有關文件。1927年4月反革命事變后,為了不讓黨員名冊落在敵人手中,原本已經出城的麻植返回廣州,燒毀了這些名冊和文件。麻植被捕后被害于廣州紅花崗。
此外,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員彭浩在其論文《廣州黃埔軍校史跡點考述》里還提到,除了上述兩處舊址,廣州城內的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農講所、省港罷工委員會、國光書店、廣東大學等地,當年都曾留下黃埔軍校師生活動的足跡。
報刊劇社:傳播新知
在長洲島上,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今年推出的全新校史展中,展出了《黃埔潮周刊》、血花劇社演出等實物和歷史圖片,為后人留下黃埔軍校的另一歷史畫面。軍事歷史學家陳宇在《中國黃埔軍校》中提到:“組織宣傳隊和出版刊物,也是黃埔軍校政治教育中的兩種重要教學方式。”
周恩來同志主持校政治部工作期間,1925年1月,組織學生成立了“血花劇社”,通過話劇演出傳播革命思想。《黃埔軍校史料匯編(珍藏版)〈黃埔〉雙月刊·2014年增刊》中記載:1926年至1927年,黃埔軍校血花劇社在廣州南關劇院公開演出《黃埔灘聲》《新聞記者》《還我自由》《革命軍來了》等劇目,慰勞北伐軍,慶祝北伐勝利暨血花劇社成立2周年,觀眾擁擠,劇場爆滿。
在大革命期間,軍校及其分校出版的報紙刊物多達20多種,有力地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其中1926年5月25日創刊的《黃埔日刊》,是黃埔軍校的機關報,日發行量高達5萬份,一度成為當時發行量最大、影響最廣的革命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