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著“中國最美書店”之一稱號的西安邁科中心蔦屋書店發布了閉店通知,表示由于經營戰略調整,西安邁科中心蔦屋書店將于10月8日終止營業。
蔦屋書店是日本知名書店品牌,自2020年起開始布局中國市場,2021年西安邁科中心蔦屋書店高調開張,這是繼杭州、上海后中國的第三家店,一度是西安最熱門的網紅書店和打卡點之一。然而僅營業了三年時間,西安蔦屋書店就進了閉店倒計時,它的告別似乎并非毫無預兆。
西安蔦屋書店之困
根據此前報道資料,西安邁科中心蔦屋書店占地約有4500平方米,上下分為兩層,曾擁有13萬冊藏書,書店同時售賣各類文創周邊,咖啡茶品。
對于西安蔦屋書店閉店的消息,感到惋惜的讀者不少,“蔦屋給西安這座城市帶來了很多國際化、多元性的內容,對于喜愛這間書店的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但是也有不少讀者認為蔦屋書店的模式在中國本身就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蔦屋書店在日本起家的時候走的是“書籍+唱片+錄像帶”的連鎖書店模式,將消費群體定位在年輕一代,此后又加入了“書與咖啡”模式并很快在年輕群體中風靡,后續進一步整合了食品、親子、文化,最終將蔦屋書店定位稱“生活方式的提案者”。
蔦屋書店進入中國市場后,沿用了在日本運營的模式,形成一站式生活空間的商業模式。蔦屋書店確實在短時間內吸引到了相當多年輕人慕名前來打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也浮出水面,長期以來社交平臺上一直有不少讀者在吐槽蔦屋書店,槽點集中在:文創周邊貴得離譜,到處都是拍照的人非常喧鬧,空間設計漂亮但是桌椅偏少很不適合想要購書閱讀的消費者,書籍選品比較小眾想要找特定的書籍不太容易。這似乎并不是某一家蔦屋書店存在的問題,今年五月北京蔦屋書店開業時被吐槽書太少人太多,沒有書店的感覺。
另一方面,蔦屋書店在中國市場競爭對手不少,在蔦屋書店進入中國市場之前,類似蔦屋書店運營模式的連鎖書店就已有了,比如西西弗、鐘書閣、言又幾、方所等等,這些書店同樣主打“書籍+生活方式”,每家書店的裝潢設計也都十分別致,文創產品花樣百出,這些連鎖書店在商業運營思路上各有差異,比如言又幾是“店中店”,書店里還有原創設計室、美術教育空間等,競爭者們在積極探索適合中國消費者的“書店+”運營模式,也培養了一批比較固定的愛好者,蔦屋書店注定很難在連鎖書店品牌中一家獨大。
具體到西安邁科中心的蔦屋書店還另有情況,西安蔦屋書店是通過西安邁騏圖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建立的,而西安邁騏圖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邁科投資控股的全資子公司。2022年8月,邁科集團公開表示公司遇到了困難,需要尋求幫助解決流動性問題。2023年2月17日,邁科集團公布其面臨流動性危機,已向法院提出預重整申請。邁科集團的危機或是最終導致蔦屋書店經營策略調整的重要原因。
成為網紅書店,然后呢?
不僅是西安蔦屋書店,許多“網紅書店”都已與讀者說了再見。8月27日,開業五年的鐘書閣重慶店宣布因商場經營原因即將在9月17日晚正式停止營業,今年五月,廈門本地知名書店品牌“十點書店”開啟了“道別促銷”,部分門店折扣低至2.9折,同時宣布將關閉旗下所有門店,今年8月寧波的西西弗書店悄然閉店,被一家餐飲店取而代之……實體書店成為網紅打卡點似乎并不能完全解決實體書店運營之困。
憑借著“高顏值”出圈的網紅書店們最初都是拍照打卡勝地,但隨著熱度的下降許多網紅書店陷入生存困境,昂貴的文創周邊和鮮少折扣的實體書讓讀者望而卻步,只看不買,在對裝潢、餐飲的新鮮勁過去之后,網紅書店要如何保持住讀者的新鮮感,持續提供新奇的體驗成為生死攸關的大問題。
把書店變成多種業態集合體,向網紅風格靠攏,或許對于實體書店而言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飲鴆止渴,短時間來看確實流量喜人,然而多種業態的雜糅最終可能將書店變成了一個不像書店的店,什么都可以成為主角,唯獨書和閱讀成了鑲邊裝飾,還有網友開玩笑說類似蔦屋這樣的書店就應該當成一個圖書主題的景區,不如賣門票得了。而與電商相比,實體書店的競爭力恰在于提供一個閱讀、吸納和分享知識的空間,這也是在電商時代下依舊有部分讀者堅持走向實體書店消費的原因。書店的生命力來源于書,來源于讀者與閱讀之間的親密情感,精美的裝潢設計和餐飲、文創只是錦上添花,實體書店的“顏值”可以吸引讀者,留下讀者的仍是“內涵”,本末倒置無法讓網紅書店長紅,線下書店面臨的種種運營壓力和挑戰,也不是靠著網紅化就能解決的。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沈昭
校對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