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參與聯合攝制的影片《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去年曾在全國院線火熱上映。電影雖是神話故事,卻不乏一些殷商文化元素。
電影中,商王殷壽總是手持一酷似“斧頭”的物件,其實它真正的名字是“鉞”。
鉞在古代的用途很廣泛,目前學術界大概有兵器說、王權象征說、軍事指揮權說、刑具說等幾種。
鉞最初是實用的作戰武器和刑具,商代以后,銅鉞逐漸擺脫實用兵器的功用,與王權緊密相連。其作為儀仗禮器,是主人身份的證明和權力的象征,威猛巨大的青銅鉞,堪稱至高無上王權的象征。
有學者認為鉞代表了軍事指揮權,古代天子賜給諸侯或者大臣斧鉞,意思就是授給他們征戰殺伐的權力。《史記·周本紀》記載:商紂王曾經冊封當時并未稱王的周文王為西伯,并賜鉞給他用來征伐,同時還記載了周夷王曾賜鉞給虢季子,讓他用來征伐蠻方。
1965年出土于青州市蘇埠屯遺址的人面紋銅鉞,是山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因其人面紋嘴的兩側各鑄有銘文“亞醜”二字,也被命名為亞醜鉞。
郭沫若先生1930年就指出,商代青銅器銘文中的圖形文字,是古代國族的名號,他根據同一刻辭上的地名,推斷亞醜族應該在商王國的東南,也就是活躍在青州一帶,考古發掘也恰恰印證了這一點。出土墓葬形制及亞醜鉞等青銅器顯示,亞醜族經濟繁榮、實力強大,文化與商代晚期文化有很高的一致性。
電影中殷商戰士頭盔上的獸面紋青銅面具威嚴神武,“質子團”手拿盾牌跳舞的橋段中,盾牌中間偏上的部分也有類似裝飾。
濟南市博物館藏的商獸面紋面具,通長12.7厘米、寬13.6厘米、厚3厘米,出土于濟南市歷城區大辛莊遺址,該面具為牛頭狀,中部起脊,雙目外凸,鼻型較大,大嘴開裂,顯得威嚴神武。殷商獸面紋青銅面具既能作為盾飾、馬冠飾或車飾,還能作為部落戰爭的假面,從造型上震懾敵人。在殷商這個巫術盛行的時代,更被視為一種重要的通神法器。
登基大典時大祭司比干占卜國運,電影中出現龜甲占卜的場景。《禮記·表記》中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早期階段,商朝遙遠而神秘。商代距離原始社會不遠,生產力低下加之認知水平有限,于是商人將生活中難以解釋的事“神化”,成為原始崇拜的一部分。這種“崇拜”貫穿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商人社會生活的重大事項,也是商人的行動指南。
甲骨占卜通常選用龜甲或動物的肩胛骨做材料。在占卜活動中,人們需要用火灼龜(骨)觀察相應位置的裂紋,這些裂紋稱為“兆紋”,被用來預測吉兇禍福。
在商代,由于商王幾乎每事必卜,所以甲骨文上的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和方方面面。從政治、軍事到農業、手工業,從宗教祭祀到生活禮俗,從氣象歷法到方國地理,整個社會的“縮影”都存在于甲骨文中,無所不包,故而甲骨文又被稱為“商代社會的大百科全書”。
甲骨文最早被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發現,但當時還不知道這是文物,只當做包治百病的藥材“龍骨”使用。后來,金石學家王懿榮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時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據統計,百余年來,當地通過考古發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超過154600塊。
走進山東博物館“片刻千載——甲骨文化展”,我們看到“不其受黍年”卜骨,刻辭與農業有關:貞問黍是否能獲得豐收;“虹不隹年”卜骨中記錄了關于“彩虹”的天象……形形色色的甲骨、或深或淺的刻痕、自然疏朗的符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商代社會文化的窗口,揭開了古老王朝輝煌壯闊的時代畫卷。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魏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