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畔曾有一座地標建筑,它先后有過陶公亭、張端二公祠、陶然亭等多個名字,現有的資料對其介紹只有寥寥數語,且說法不一,以致這座曾經很出名的景觀變得面貌模糊。
徐紹禎建陶公亭
1908年12月,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向清廷提交申請,在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得到批準后,端方在南京進行了一系列籌備活動,除了在丁家橋建設場館,還在臨近這一帶的明城墻上新開一座城門,并修筑長堤,以便參觀者前進入玄武湖游玩。此為玄武湖成為近代公園之開端。
同一時期,端方的同僚兼好友、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禎也在玄武湖大興土木。徐紹禎非常喜愛玄武湖的環境,在梁洲(當時稱老洲)置地結茅,建造一座復園作為住所。在復園旁邊,徐紹禎還建有兩處建筑:一為湖山攬勝樓(即覽勝樓),后來成為徐紹禎邀請文士名流雅集之處;另一個就是陶公亭。
陶公亭原是打算作為端方等官員游湖時憩息娛樂的場所,可是還沒等完全建好,端方就調任直隸,這亭子就成為地方人士感念卸任官員“遺愛去思”的紀念建筑。因端方號陶齋,故命名為“陶公亭”。
端方曾畫過一幅自畫像《陶公亭雪夜評碑圖》,描繪自己在陶公亭內鑒賞《天發神讖碑》精拓本的情景,還邀請著名文人陳三立為這幅畫題詩。據此推測,端方在陶公亭還沒完全建好前曾來游玩過。若此圖確屬寫實,則該亭始建時間比《金陵后湖志》所載的建成時間“宣統元年”至少要早三年)。
端方離開南京后,運氣就走了下坡,擔任直隸總督沒多久,便被參劾在慈禧出殯期間有不敬行為,丟了官職。這一來,建造陶公亭的進展也就不緊不慢地拖著,直到1910年4月才在地方人士催促下匆匆完工。
1910年6月,南洋勸業會在南京舉行。當時發行的導覽讀物《南洋勸業會游記》(商務印書館1910年7月初版)在《游覽須知》中特別介紹了玄武湖邊兩處新建的景點:“近有人構造宏樓曰湖濱覽勝,竹籬旋繞,亭榭錯落,頗饒勝景。樓旁有一陶公亭,為端午橋督兩江時,同官建為紀念之所,亭中有端公油像一大幅,前面為月臺,正對豐潤門,全湖在目。”該書可能是最早介紹陶公亭的導游讀物,其記載陶公亭建造者為端方“同官”,與《金陵后湖志》所記建亭者徐紹禎身份吻合。
一位游客在參觀南洋勸業會之余游覽了玄武湖,在游記中描述了剛建成不久的陶公亭:“繞(湖山攬勝)樓后,循小徑,行至陶公亭。亭為六角式,丹朱漫施,殊失風雅。亭之中空無所有,惟壁間懸一巨像,則端浭陽也。浭陽,字陶齋。斯亭之名,其為浭陽之紀念品歟。亭之正面,適值豐潤門。俯而視,則全湖在目。”(我一《元武湖游記》,載于《小說月報》1910年臨時增刊)
文中的端浭陽,即指端方。直隸豐潤(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別稱浭陽,為端方的出生地,恰好也是端方的接任者張人駿的老家。故玄武湖史研究者李源認為,豐潤門的命名具有紀念端方、張人駿的雙重寓意。
以上兩段文字,都記載端公亭建成初期只掛了一幅端方油畫人像,但據其他資料,亭中還曾立有一尊端方銅像,辛亥革命以后被移至鎮江焦山松寥閣,1936年蔡元培游覽焦山時還見到過。
1911年11月8日,徐紹禎響應辛亥革命,在南京城外秣陵關率新軍第九鎮起義,后因彈藥缺乏撤至鎮江。玄武湖的復園遂被清軍將領張勛手下士兵焚毀,相鄰的陶公亭亦遭池魚之禍,房屋破壞大半,端方畫像被燒毀。幾乎與此同時,端方的人生也走向結局——11月27日,被清廷重新啟用、派往四川彈壓保路運動的端方,在資州被嘩變的新軍割下頭顱。
從六君子祠到陶然亭
1912年后,陶公亭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六君子祠。1912年8月,《申報》刊登消息《六君子魂歸玄武湖》披露:臨時政府陸軍部前經孫中山先生批準,將玄武湖陶公亭改成專門祭祀為推斷滿清而犧牲的楊卓林、鄭先聲、熊成基、吳樾、楊守仁、陳天華六位烈士的場所,軍務司已派工對破壞不堪的陶公亭進行了修繕。
1913年左右,有篇《游玄武湖記》(載于《中外新游記》,商務印書館印行)記錄了“六君子祠”情況。從文中看,這時的陶公亭,上層奉祀六位烈士,下層作為小學的教室。該務農小學系由教育家馬君武于1912年創辦,可惜開辦不到兩年,南京就發生了癸丑(1913年)之役,學校被迫停辦,再也沒有恢復。
關于“六君子祠”,還有另一種說法。據《金陵名勝寫生集(第一編)》(周玲蓀繪,1925年商務印書館印行)中《玄武湖》介紹文字,六君子祠內奉祀的是戊戌六君子。不過該書出版時距民國元年已隔十多年,而《游玄武湖記》寫作時間較近,內容也與同時期《申報》報道互證,故判斷《金陵名勝寫生集》的這處信息可能有誤。
六君子祠僅存在了四年,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在滿清官員中,端方算是比較另類的,他熱心辦學、提倡實業,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做了很多實事,尤其是籌辦南洋勸業會,對促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發揮了積極作用。另外,端方還是一個著名的金石鑒賞家,有旗人才子之譽,在文人圈里很有人緣。因此即使到了民國,依然有不少人還在懷念他。
1916年10月,經民國副總統兼江蘇督軍馮國璋、江蘇省長齊耀琳批準,將陶公亭改為張端二公祠,合祀晚清時期擔任過兩江總督的張之洞、端方二人,并命名為“陶然亭”。
陶行知等創辦昆明小學
1920年夏秋之際,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王伯秋、教務主任陶行知先后對玄武湖地區平民教育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該區域學齡兒童有八十余人,卻只有兩所私塾,僅能收納三十余名學生,大部分兒童處于失學狀態,便萌生在此辦學的念頭。他們的想法得到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郭秉文、暨南學校校長柯成楙的支持(其時兩校附小有合并之議),兩校決定共同創辦一所鄉村小學,因玄武湖古稱昆明池,故命名昆明學校。
1920年11月,陶行知、郭秉文等四人以昆明學校校董名義向代理江蘇督軍齊燮元提交申請,借用張端二公祠場地作為校舍。一個月后得到齊燮元批復:張端二公祠本由私人捐建,督軍署只負代管之責,每月還要向看守人支付報酬,現在“事關培植人才,應準通融借用,以資進行而利教育”。
1921年3月17日,玄武湖昆明學校在張端二公祠舉行開校典禮,齊燮元還派代表前來表示祝賀。開學不久,因南高師、暨南二校附小合并未果,該學校改由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后改組并入東南大學)教育科自辦,副課教員由教育科學生兼任。除了兒童教育,學校也開展社會教育、婦女教育活動,開辦過成人夜校。
1927年6月,直屬南京市政府的玄武湖管理局成立,專事湖產管理征收。與此同時,昆明學校也被南京市教育局接收,改為市立小學。1928年2月,玄武湖管理局與昆明小學因陶然亭房屋使用權發生糾紛,經南京市政會議討論,由南京市教育局與玄武湖管理局“妥商辦理”。
此后,玄武湖管理局對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的陶然亭予以修葺,修筑了平臺欄桿,將辦公處設于此處。1928年9月,南京市長劉紀文下令,將玄武湖內五洲以世界五大洲命名(陶然亭所在的老洲改稱美洲),玄武湖改名五洲公園。同年12月10日,玄武湖管理局改組為南京特別市公園管理處,負責管理全市公園,陶然亭就成為公園管理處下屬機構——玄武湖五洲公園辦事處所在地。
而據1933年南京市政府秘書處編印的《新南京》記載,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昆明小學(當時稱市立昆明義務小學)辦學地點依然在陶然亭。
抗戰勝利后陶然亭變為餐廳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陶然亭是玄武湖的地標景觀之一,常在各種雜志插圖中出現。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攻占南京期間,玄武湖遭到嚴重破壞。南京淪陷后,陶然亭似乎銷聲匿跡了。
抗戰勝利后,陶然亭才重現江湖。1947年出版的《南京游覽手冊——玄武湖》(社會部南京服務處編輯發行)終于提到了它:“陶公亭,初祀陶齋尚書,后易為陶然,合張文襄公而祀之,今已頹廢,幾無遺跡可尋,今光明餐廳建屋經營于此。”
原來,陶然亭在抗戰期間嚴重毀壞,甚至“幾無遺跡可尋”,抗戰勝利后進行了重建或修繕,搖身一變成了“光明餐廳”。據周錦泉的游記《后湖泛舟》(載于《旅行天地》1949年第1卷第3期),這座餐廳生意還很不錯,“營業鼎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玄武湖的陶然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存在著。1956年,日本攝影家名取洋之助應邀來華訪問,回國后出版了反映新中國江浙滬地區風貌的攝影畫冊《江南》。在其中一幅南京玄武湖溜冰場照片上,歡快的人流背后赫然矗立著一幢帶有西式風格的二層建筑,這可能是出版物上出現的最后一幅陶然亭影像。
直到1965年,陶然亭才徹底消失。
陸暉
(陸暉先生為南京地方史研究學者,開設有“飛刀看書”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