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地學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上發表了我國一項最新發現,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博士生陳祈妍、甘肅農業大學教授李大慶與黃河三峽大景區管委會恐龍博物館館長尤文澤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的下白堊統河口群的紅色砂巖中發現了一批重要的古動物足跡化石,這被認為是中國首組古龜類行跡和首組龜鳥共生的足跡組合。
△鳥類與龜類足跡化石(科研團隊提供)
根據形態特征,邢立達及其研究團隊將其鑒定為龜足跡屬,并推斷這些龜足跡可能是龜類沿著淺水的水底“行走”時造成,也有可能是在淺水中游泳,腳蹼偶爾在水底借力時留下。其中一些龜類足跡明顯地被鳥類足跡覆蓋,說明龜類足跡先于鳥類足跡形成。
這為人們描繪了一幅遠古的生態景象:龜類在較淺的水中行走或游泳嬉戲留下了腳印,隨著水位下降,該區域暴露出來,大量的鳥類到達該地區覓食,導致鳥類足跡與龜足跡重疊。
邢立達說。
△湖畔鳥類與龜類造跡者場景復原圖(科研團隊提供)
此外,新發現的5處鳥類足跡點中的足跡長度范圍約為3至4厘米,與此前河口群發現過的李氏韓國鳥足跡非常相似,研究團隊將新發現的足跡鑒定為韓國鳥足跡屬,這是中國白堊紀常見的鳥類足跡屬種。
△鳥類足跡化石(科研團隊提供)
研究團隊發現,中生代龜類足跡的尺寸與同地點其他四足類動物足跡的尺寸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如果同一地點發現了較小尺寸的龜類足跡,那么其他的四足類動物足跡也相對較小。反之,大尺寸的龜類足跡也與其他大尺寸的四足類動物足跡伴生。這表明,在中生代以恐龍為主的河岸環境四足動物群中,不同體形的動物適應的水深不同。邢立達介紹:
這為科學家判斷與劃分古水深提供了新的方法。除此之外,本次研究也豐富了永靖早白堊世恐龍動物群,為研究該地區的古生態提供新的材料。
(總臺記者 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