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張聰
還記得聚焦大熊貓“福寶”的那檔科普節目嗎?暑期落幕,滿足大眾“云吸熊貓”需求的《熊貓一家人》也正式收官了。
社交媒體時代,號稱“最強治愈系物種”的中國大熊貓牽引著全球粉絲的目光,誰先能抓住這波“國寶流量”?他們出發了。
6月12日,湖南衛視、芒果TV聯合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福到!福到!福寶見面會》全球直播,作為大熊貓“福寶”回國后的第一次公開亮相,本次直播引發熱烈反響,新媒體平臺端口累計直播觀看量達2000萬,海外賬號同步直播瀏覽量破百萬,收獲全網熱搜超180個。
緊隨其后,科普紀實節目《熊貓一家人》于6月16日亮相,雙語紀錄片《熊貓敘事》6月24日起全球上線。其中,《熊貓一家人》以“福寶”的新家——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為核心取景框,邀請大家見證“鑫鑫”、“鑫鑫”崽一家,“蕊蕊”、“蕊蕊”崽、“賢賢”崽一家,“驕陽”“優悠”一家妙趣橫生的生活,以此走近中國的大熊貓保護事業及熊貓飼養員的日常。
大熊貓為什么不洗澡?大熊貓之間的打鬧竟是在一邊學習一邊鍛煉?什么是大熊貓豐容?為什么飼養員經常在大熊貓面前“摔竹子”?《熊貓一家人》借助熊貓飼養員們的耐心講解,輔以通俗易懂的字幕貼士,為大家科普大熊貓的周邊知識。
此外,《熊貓一家人》積極引領觀眾拋開“萌寵濾鏡”看熊貓天性。從先導片起,節目就亮出了“熊貓是野生動物非寵物”的觀點,并在接下來的內容中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補全大眾對“野外種群保護”了解的空缺——“野二代”熊貓“鑫鑫”在與幼崽打鬧中傳授“鑫鑫崽”野外生存的關鍵技能,而曾經的野化培訓飼養員韋華不慎被母性極強的大熊貓“喜寶”攻擊的故事,就用真實的一幕提醒觀眾在欣賞熊貓“萌態”之外,不應忽視它們野性的真實面貌。
節目試圖讓觀眾們意識到:熊貓是猛獸而非萌獸,圈養只是復壯和重建野生種群的重要一環,讓大熊貓回歸到整個自然生態系統,才是大熊貓保護工作的終標。此外,節目中實習飼養員們還去到了大熊貓繁育園和康養區,見證大熊貓種群的新生和衰老。
值得一提的是,熊貓之外,《熊貓一家人》也讓更多“熊貓人”走入觀眾視野——節目中,耐心指教六位實習生成長的三位熊貓飼養員李德紅、劉懷庭、李蓉在崗位上均工作了十年以上。從最基礎的飼養和清潔,到監測大熊貓的健康狀況、負責大熊貓的人工繁育、參與大熊貓的相關科研,他們的工作不僅細致又辛苦,而且專業性極強。而通過他們,“熊貓人”代代相傳的無私奉獻和刻苦鉆研精神,讓更多人對“熊貓一家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網友就表示,《熊貓一家人》這個名字意蘊雋永,它不光指生活在神樹坪基地的快樂的大熊貓家庭,也象征著自然保護區里人與大熊貓的共生共愈,更承載了“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這個宏大的命題,如節目中所說:“世界還有很多的物種,無數做動物保護的人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研究的物種和我們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家園?!?/p>
(圖片為《熊貓一家人》公開發布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