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百名作家、百座湘村,無數湘人、萬般湘味。他們的筆下,有山野之趣,有兒時回憶,有湘村的往昔和今生……紅網文藝頻道推出《文學里的湘村——湖南百家寫百村》專欄,推作品、推作家、推鄉村,講好湖南鄉村故事,以文學賦能鄉村振興,擦亮、打造湖湘名村名片。
大溪村的古意
文/盧圣鋒
古韻悠長的大溪,一直鑲嵌在時光的河流中。
春風拂過,桃花嫣然,那隱匿在湖南省桂陽縣砂坪大溪村的古意便悄然綻放。自從這片古老的村落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以來,無數游客便慕名而來,只為追尋那一抹歷史的流年塵香。
我與幾位友人,驅車從郴州市區出發,沿著郴州大道一路向西。車窗外,田野與山巒交織成一幅流動的畫卷,而我們的心,早已飛向了那個充滿古意的大溪村。過桂陽縣城約莫行三、四公里,我們終于抵達了大溪村。到大溪來,就是來感受古意,靜靜聆聽一曲湘昆弦音,款款領略一卷大唐文化。
步入大溪,仿佛穿越回到了唐宋時代。一條蜿蜒的西河水,如一條綠色的絲帶,將古村溫柔地環繞。西河源于五嶺山脈的騎田嶺峰,帶著大自然的饋贈,緩緩流淌,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生機與活力。跨過大溪橋,一座偉岸大氣的村門牌坊映入眼簾,上面鐫刻著“胡屯水美映九天禪云織繪三湘偉貌,駱家山青攬五嶺風光熏陶百世賢才”的對聯,彰顯著古村的深厚文化底蘊。
據《駱氏族譜》記載,駱氏祖先是后晉天福年間來到郴州的,當時的祖宗叫駱良相,祖籍浙江義烏,后任廣東巡撫。在從廣東回老家的路上,看中了桂陽城這方寶地,從此在城里安家,至今已有27代。傳到第13世祖的時候,為了替葬在大溪村的十世主守墓,整個家族遷到了大溪,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走進駱氏宗祠,這座建于清代嘉慶年間的建筑,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盡顯古代建筑的韻味。中央的天井坪地上,曾經是多少代駱氏族人的聚集地,而今則成了我們感受古韻的絕佳場所。中廳兩邊廂房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貴賓座。這邊的講究真不小,居然還有女左男右的講究。宗祠的大廳內,懸掛著多幅巨大的匾額,祠堂正對面大匾高懸:“散粟流芳”,仿佛在訴說著古村的歷史與榮耀。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古老的戲臺,歷經兩百多年的風雨洗禮,成為大溪村最具特色的文化標志。相傳,在駱氏宗祠竣工慶典時,曾請來當時有名的戲班在此連演十五天,共演出五十六個昆曲節目,無一日重復。如今,站在這個戲臺上,仿佛能聽到那悠揚的昆曲聲在耳邊回蕩,感受到那曾經的繁華與熱鬧。生旦凈末丑粉墨登場,品遍人間真情。“駱氏宗祠——湘昆古戲臺”在2011年被列為湖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溪村現有人口800余人,全部姓駱。村前廣場上,一座古宅靜靜地佇立在新屋的環繞中,上書“四杰第”。這里居住著駱賓王的后裔,他們世代傳承著先祖的榮光與智慧。駱氏家族的族譜記載著他們的歷史與傳承,讓人不禁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敬意。
穿過小巷,村中的明清古建筑風格各異,有的古樸典雅,有的雄偉壯觀。那斑駁的石板道、顯赫的初唐四杰題刻、一幅幅“修身、孝親、敬業、求仁得仁”的詩詞字畫,都在訴說著古村的故事與傳奇。這里的人們用勤勞的雙手傳承著古老的文化與技藝。“進士第”是一座宮廷式庭院古民居,院內有五口天井、七十二扇門,設計精巧、巧奪天工。雖然因年久失修而顯得有些破敗,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當年家族的榮耀與輝煌。
大溪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傳承,在這塊寧靜的土地上,駱氏族人堅守著耕讀傳家的傳統,崇文尚武,注重修身養性。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創辦了多家書院,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亦樂齋”與“桂水軒”,這些書院成為了智慧的搖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嘉慶十六年,駱氏族人更是在書房的旁側,建立了“亦樂軒”學校,自此,駱家文風鼎盛,英才輩出。
“瑞取八代”的盛況在駱氏家族中傳為佳話,八代連登科第,書香代代傳承。先賢駱仲舒與兒子駱安世,均登進士第,他們的才華與成就,讓駱家成為了“桂陽之光”。駱仲舒本人曾任太子中書起居舍人、中官給事郎,駱安世則以著作郎之職知鄭州。而在元代,駱廷玉被授予漢陽軍通判,清代的駱鳴璋則是文章理學的佼佼者。更有隨左宗棠西征,官封“建威將軍”的駱高升,他們共同為駱家贏得了無數的榮耀。
自宋代以來,駱氏族人在科舉考試中屢創佳績,譜記中載有進士4人,舉人3人,登仕郎15人,六品軍功以上的多達33人。而今,駱氏子孫更是秉承先賢遺志,涌現出了一批批高學歷人才,其中博士、研究生、大專以上學歷的更是多達100余人。
駱氏族人一直恪守家規,遵循祖訓,將“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的情懷深植于心。他們倡導人倫道德,注重禮儀教育,強調農業為本,豐衣足食。在清同治年間,駱氏族人還成立了“義學會、積谷會、清明會、路會”等組織,并設有“學田、義田、祭田”,以資助貧困學子,救濟困難鄉親,維護公益事業。
如今,為了繼承和發揚先輩的光榮傳統,駱氏族人又在河對岸重新規劃建設了一個新農村。這個新村將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優勢,結合古村落、駱氏宗祠古戲臺等文化遺產,打造成為一處集觀光、休閑、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在駱氏村莊的背后,有一座名為駱家山的原始森林,它是縣城周邊僅存的原始次森林,面積達1500多畝。這片森林中生長著近百種植物,其中包括紅豆杉、羅漢松、金桂、銀桂等名貴樹種。各種野生動物也在此棲息繁衍。春夏之交,林中鳥語花香,清香撲鼻;秋季時節,桂花盛開,香飄四溢,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觀賞。冬季則是收獲的季節,山上的野果讓人流連忘返。
大溪人早已改變了傳統的農耕生活方式,他們利用本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結合古村落、駱氏宗祠古戲臺等文化遺產,積極引進外資合作開發旅游項目。村主要負責人駱協芝女士告訴我們,大溪村人文底蘊深厚,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先賢事跡源遠流長,古戲臺、古民居、古石橋等資源保留良好,在回歸鄉村、留住鄉愁、民宿體驗等方面可挖掘利用的價值潛力巨大。
目前,大溪村將以“文旅和農旅推動鄉村振興”,充分發揮大溪唐文化古村落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優勢,打造一個集駱賓王文化與現代美麗休閑鄉村為一體的“古村大溪”,讓沿村而過的西河成為境內的一條綠色走廊。同時,結合大溪原始次森林自然氧吧和綠色農產品及觀光農作物,實現鄉村旅游、產業興旺、文化發展、健康休閑、綠色養生等多產業融合,把大溪村打造成美麗文明的新農村。
大溪村離縣城只有三、四公里,還緊鄰桂陽縣最大的園區,在促進城鄉融合、工農互補上已先行一步,具有反哺鄉村的基礎。如今的駱氏村莊已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了桂陽縣乃至整個湘南山區的一顆璀璨明珠。
“三月桃花笑春風,暗香浮動竹籬東”。此時的大溪,微風不燥,歲月正好。古戲臺上,桂陽昆曲研習社的演員們正在上演著精彩的劇目《牡丹亭·游園驚夢》;駱賓王廣場上,一代文豪的塑像屹立在青山翠林之中;小溪邊,幾只白鵝正在悠閑地覓食吃草。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了駱賓王那首膾炙人口的《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站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駱氏族人對于先賢駱賓王的敬仰與懷念之情。
(本文圖片均由桂陽縣文聯提供)
盧圣鋒,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