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祖師才是孫悟空的師父,唐僧只是領導?師父被抓了,八戒只想回高老莊;師兄被抓了,八戒只想救猴哥……《黑神話:悟空》火了之后,網絡上對于《西游記》的花式解讀層出不窮。
我們應該怎樣解讀古典名著《西游記》?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苗懷明認為,西天取經,是孫悟空從一個猴子成長為一個人的過程。《西游記》通過神仙妖魔摹寫人情世故,詮釋了團隊合作的精神。他認為,通過游戲、影視作品普及古典文學是一件好事,同時也提倡回歸原著,領略這部小說的博大精深。
大圣真正的師父只有須菩提祖師?
最近,越來越多網友恨不得打開顯微鏡看《西游記》,在“黑神話”里找到了共情。
孫悟空有兩個師父,一個是須菩提祖師,一個是唐僧。須菩提祖師教了悟空“七十二變”,唐僧帶給悟空“八十一難”。因此,有網友認為,須菩提祖師才是孫悟空的師父,唐僧只是領導。很多人覺得,孫悟空有須菩提祖師就夠了。反觀唐僧,他沒教悟空任何本領,還人妖不分,愛念緊箍咒。
網絡上還有一個段子:師父被抓了,八戒喊著分行李散伙,想回高老莊;師兄被抓了,八戒只想救猴哥,上天庭到處搬救兵。由此可見,八戒跟唐僧只是上下級關系,而跟猴哥是兄弟情。悟空、八戒雖然經常吵架,但其實感情很深,兩人相互搭檔,誰也離不開誰。
孫悟空為什么需要唐僧這個師父?苗懷明認為,孫悟空跟須菩提祖師學習,學的是技術,但是一個人走到社會上,光靠技術是不行的,更需要情商,需要團隊合作,才能成就事業。西天路上,豬八戒挑撥離間,說壞話,唐僧人妖不分,這些委屈孫悟空都要忍受。“當你走向社會之后,會有很多人讓你覺得委屈。你覺得你的領導什么都不會,你覺得你的同事都是豬隊友,但這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西天取經,是孫悟空從一個猴子成長為一個人的過程。孫悟空必須經過這些考驗之后,才能成為一個成熟的人。”
為什么閱讀原著無法被替代?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用時十四年,走了十萬八千里,一路上遇到很多困難,特別是在寶象國、獅駝嶺,幾乎到了要全軍覆沒的程度。在危急時刻,無論是孫悟空,還是白龍馬,大家齊心協力,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最終戰勝妖魔鬼怪,取得真經。
“西天取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苗懷明認為,《西游記》詮釋了團隊合作精神。孫悟空、豬八戒經常吵架,性格不合,但仍然要一起做事。豬八戒貪吃又偷懶,但他水戰很厲害,孫悟空就不行。豬八戒可以去探山,干笨活、重活,還是大家的開心果。
“《西游記》教你‘悟’,它是一部帶有寓意的小說。”苗懷明說,成年人在有了一定的社會閱歷之后,把《西游記》和人生結合起來,會“悟”到人生,“魯迅先生認為這部小說寫的是人情世故,我很認同這一點。《西游記》是一部通過神仙妖魔摹寫人情世故的小說,其中交織著修行、成長、世態、人性等話題,從中既可以領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可以感悟到人生的豐富內涵。”
他提倡閱讀原著,還原《西游記》的真面目:這部小說可以稱得上是博大精深,表面上寫的是神仙妖魔,背后則是世態百相。影視、游戲作品的改編有助于普及小說,擴大小說的影響,但無法替代原著的閱讀。
為什么《西游記》不斷被改編?
1986年的電視劇版《西游記》已經播出近40年,劇中經典的場景、配樂已經成為幾代人的共同回憶。其實,在此之前就已經有多部改編自《西游記》的電影,比如1926年的《孫行者大戰金錢豹》、1957年的《豬八戒招親》。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已拍攝超過100部《西游記》改編的影視作品。
苗懷明認為,《西游記》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改編,一方面是因為人們特別喜愛它,另一方面是因為它為改編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也特別適合被開發為游戲。改編可以根據原著,也可以由此發揮。
“利用《黑神話·悟空》游戲普及《西游記》,這是一件好事。結合此前的動畫電影《大圣歸來》《魔童哪吒》,我們也看到了中國電影及游戲業的進步。”苗懷明表示,時代變了,古代文學名著的普及也應該多渠道多形式,與時俱進。去年的暑期檔,電影《長安三萬里》激起背詩熱,流行歌曲《羅剎海市》帶火了《聊齋志異》和蒲松林故居。他希望這種熱度能夠持續下去,希望文藝工作者能不斷從古典文學中汲取靈感,用創作賦予它新的生命,薪火相傳。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劉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