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了年紀,圈子會越來越少。畢竟,看慣了曲折是非,遠去了塵世紛擾。但知根知底的同學圈卻揮之不去,生于斯長于斯的同學隔三岔五地就聚到一起了。像白居易《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后期》:“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但是,總吃不出閑雅,缺少酣暢的詩意,頂多借用他倆“欠三年”的年齡故作風雅,仿佛穿越時空的同齡人在互動,把盞推杯話滄桑,酣暢淋漓說盛世。
相看七十,仿佛是古人的一道關口?!墩撜Z》里,孔子在有生之年,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說到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沒有更高的年齡闡發。《孟子》中,也只側重“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薄抖Y記》規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币酝诵莼丶亦l為由,不在工作地安排保障性住房。蘇軾《戲書顏回事》也以“然造物者輒支盜跖兩日祿料,足為回七十年糧矣,但恐回不要耳”作調侃。七十歲的稱謂也多: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從心之年。且都有意味深長的典故。
按“AA”制慣例,每月都有一次同學聚會,大家一年輪流在相對固定的餐館做一回東。幾年下來,餐館的特色菜被我們吃成了家常菜,餐館的名字——幸福之家成了聚會的代名詞。有兩個喜歡喝鬧酒的同學去年做了肺結節和胃大部手術,一個見面就說,生命差點定格在“欠三年”,另一個則要我們按行情提前隨“享年”的份子錢。
曾當過學習委員的群主非常遺憾地說,好幾次都沒能把副班長約來。究其原因,是2019年畢業44年的那次同學會,班長事先沒與他商量籌備議程,有所輕慢,傷了他的自尊。大家知道,這幾年班長多次向副班長解釋、道歉,都無濟于事。也是同學聚會的一大缺憾。畢竟,聚一次少一次。
老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北M管都年近七旬,昔日的同學在一起,依舊“記得那年花下”的趣事。曾當過多年校長的同學,既有氣場,也能煽情。他先正兒八經地說,當年,班長的作文寫得非常好,成語“星羅棋布”就是從他的某篇作文里記住的。隨后,他再翻曬一些搞笑的過往。幾十年的含辛茹苦,隆重的愿望淡化成了柴米油鹽;半輩子的磕磕絆絆,美好的期盼敷衍成了家長里短;數十年的同窗情誼,懵懂的青澀變成了華發蒼顏。一抹微醺腮紅中,有的以“曾經年少愛追夢”表達感慨;有的用“都有一顆紅亮的心”道出心聲;有的則用一首老兒歌:“我家小弟弟,半夜笑嘻嘻……”抒發未泯的童心。用遞減法展望順遂的余生,以暢享季抒發亨通的情懷。好像“人生七十古來稀”只屬于杜甫的那個年代,“人生得意須盡歡”才拉開帷幕。白頭翁媼的從心所欲,仿佛正當其時。彼此沒有指手畫腳的不恭,沒有趾高氣揚的點評,沒有憋氣窩火的牢騷,只有“相看兩不厭”的尊重,“還來就菊花”的接續,“有意抱琴來”的愜意。
我有時候在想,“人不求人一般高”的同學經常在一起,相互之間到底有沒有什么目的?我好像有點為了標榜自己不喜歡結交權貴的虛榮;為了與別人侃侃而談積攢新的話題;為孤獨時能增添一份惺惺惜惺惺的掛念;樂此不疲地參加活動,是為了彰顯春誦夏弦的悠閑?!袄嫌兴鶚贰本褪羌瓤鞓纷约?,也快樂別人的過程。
新時代,幸福指數不斷攀升,人的平均壽命都快接近八十歲了。不同的年齡差異,有不同的養老側重。出行、棋牌、釣魚……盡管形式多種多樣,但萬變不離其“適”——舒適、閑適、合適,還有適可而止,這也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核心。
“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這是豁達的蘇軾寫給70后老人的養身秘訣。
(吳斌,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散文集《思海悟洲》《那年青蔥》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