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為“小張咬文嚼字”的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上海三聯書店《新國標標點符號用法問答例析》指瑕”的文章。
該文作者列出包括標點符號不規范、表述不統一、引用陳舊內容、引用差錯等9項該書中的問題和錯誤,如下圖:
該文章發布后,引發部分網友關注:
“介紹標點符號使用的書卻遍地是標點錯誤”
“報刊雜志的錯誤用法在社會語文中極為普遍”
“寫的人還是看的人都不自知”
“寫書的不權威,權威的沒寫書”……
8月25日,上海三聯書店有限公司針對這一情況發布致歉聲明。
表示第一時間組織專人進行調查核實,讀者相關反映屬實,已安排停止該書的線下及線上銷售,并對相關人員按照規章制度進行問責,今后將強化編校人員培訓。
今天(8月27日),上海三聯書店有限公司再次發布聲明,決定立即組織人員對近五年來出版的圖書作全面的自查,及早發現問題并作相應的處理。
出版社已刊發的書籍頻頻出錯,確實不該,但看完上海三聯書店發布的最新聲明,廣播君也不免反思,之前編輯稿件時,也多有錯字別字、標點符號出現,得益于大家指正方能修改,但不嚴謹的態度也著實讓人后背發涼,為什么我們現在錯別字如此之多,甚至泛濫成災呢?
網絡熱詞充斥生活
“遙遙領先”、“尊嘟假嘟”、“哈基米”、“純愛戰士”、“精神狀態良好”、“你人還怪好嘞”……這些詞你有沒有聽過?
作為“網絡原住民”的青年群體,善于通過縮略字詞、諧音替換等加工方式,對現有詞句進行“再加工”,創造或捧紅層出不窮的網絡“梗”,口口相傳之間,甚至演變成一種“語言游戲”。甚至連使用者本人都搞不明白到底是個什么“梗”——
不可否認,“梗”文化作為特殊的社會語言已然融入日常生活,它是網絡世界的現實寫照,也是社會生活的情緒碎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但需要警惕的是,這種不規范的表達正在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態度。日常生活中,有時你會發現,有很多人連一句正常的句子、一個正常的詞語都用不對。
最令人擔憂的,還是“網言網語”對青少年的影響。南京市的一名小學老師在檢查學生作業時就發現,部分學生將“網絡梗”應用至作業,甚至是試卷中。“網絡梗”在無形中已經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思維。
如果表達情緒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只有是“666”、“芭比Q”、“YYDS”、“xswl”、“u1s1”、“尊嘟假嘟”等詞,語言的魅力和文化的璀璨將暗淡一半。
網絡不規范字現象不容樂觀
去年,澎湃新聞發布了《網絡不規范用字用詞現象研究報告》匯總常見字詞差錯類型。報告隨機抽取各大主流平臺內容,形成具有4946.3萬條、706.6億字內容的樣本,在發布報告時表達了擔憂,“當前網絡不規范用字現象不容樂觀,互動論壇、微博等互聯網公共社交平臺上常見錯誤、繁體字、異體字頻現,政府、媒體網站及新媒體宣傳賬號發布內容中也存在誤用和疏忽,對規范用字環境的形成造成不良影響。”
建議成立由網絡監管部門牽頭、多方合作的網絡語言生態聯合體,以技術監管平臺建設、規范用字用詞評估、政策建議發布,形成促進互聯網語言規范化的合力,推動規范、積極、向上的互聯網語言生態建設。
日常生活中,您常見的錯別字有哪些?對錯別字、錯誤標點的容忍度有多少?
綜合 | 上海三聯書店 小張咬文嚼字 澎湃新聞 人民日報 寬窄之道
來源:天津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