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年作家張佳瑋出版新書《三國氣度:大時代中的個人命運》。8月24日晚,張佳瑋與《三國前夜》作者張向榮、書評人宋晨希,以“三國星漢燦爛時”為主題,展開了一場關于三國人物與歷史的暢談。
三國人物的魅力與來路
張佳瑋童年從看連環畫開始接觸三國,11歲那年老三國電視劇上映,他稱那是劃時代的時刻。伴隨他成長的,是三國相關的一系列小說、游戲、漫畫,還有史書。每種作品對三國的闡釋都有其獨特的角度,這讓他產生了巨大的疑問:人們為什么會如此著迷于這么一段短短的歷史?與張佳瑋同年的張向榮也有類似經歷。兩人都提到,《三國演義》成書于明代初期,語言相較后來的水滸、紅樓等更為質樸,文言程度更高,所以對青少年來說有一定閱讀難度,但還是鼓勵少年讀三國,這樣長大后重讀才更有感觸。
張佳瑋認為,《三國演義》小說有一個很微妙的結構。歷史上所謂后漢三國,是從184年黃巾起義,到280年三國歸晉,一共96年時間。但《三國演義》前34回講了黃巾起義、官渡之戰等前30年的故事;從34回一直到107回,七十多回講了27年的事情,就是從諸葛亮出山到星落秋風五丈原;最后的13回講了后面40多年的故事。所以《三國演義》的結構就是前面鋪墊背景,中間幾十回塑造主角,主角去世后就盡快收場。從這個角度來說,《三國演義》是悲劇結尾,主角并沒有成功,最后三國歸晉是一種蕭然的感覺。文學博士出身的張向榮也從專業角度分析了《三國演義》文本。《三國演義》開頭講一條青蛇出現在漢靈帝的御座上,其實是呼應劉邦的斬白蛇起義,可以看出羅貫中的匠心。
主持人宋晨希認為,張佳瑋筆下的三國充滿豐富的感情,左手臧否人物,右手點評小說、電視劇藝術得失;對于人物的刻畫,哪些是《三國演義》小說里的情節,哪些是歷史上的真實記錄,做了非常認真的梳理和分析。
張佳瑋分享了他對諸葛亮這個人物的理解:讀《三國演義》時,覺得諸葛亮神通廣大,所謂“奪天地造化之功”;初看《三國志》會有一點心理落差,因為諸葛亮并沒有火燒博望坡、借東風、草船借箭等等;但是讀了更多歷史后,反而更加佩服諸葛亮,因為他真的是一個完美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比小說里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更了不起。歷史的有趣之處是,雖然五丈原司馬懿似乎贏了諸葛亮,但時間到了東晉,司馬懿的后代簡文帝寫遺詔,希望權臣桓溫以諸葛亮的方式輔佐新君。來自對手的肯定,才是真正的肯定。
三國的二創里,寄托著大家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關于網絡上流行的諸葛亮罵死王司徒“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等鬼畜二創作品,張佳瑋也有歷史性的理解。只看《三國志》的話,會覺得曹魏最厲害,蜀漢和東吳都是割據政權。再看西晉時期為《三國志》作的注,會發現蜀漢的地位高起來。到了宋朝,蘇軾在《東坡志林》里記載,小孩聽人說書,聽到劉備贏了就笑,聽到曹操贏了就不高興,“可見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明代的《三國演義》完全是蜀漢作主角。到了現在,各種游戲、漫畫,都是把蜀漢拔得很高。大家心里都有桿秤,比起成王敗寇,還是希望看到仁厚俠義的故事。
再比如女性形象的塑造。《三國志》里沒有貂蟬這個人物,只提到呂布和董卓的妾室有點關系;《三國演義》給這個女性取名為貂蟬,她后來一直跟著呂布;老三國電視劇安排貂蟬完成美人計后飄然而去。張佳瑋認為,這一環接一環的加工,使得貂蟬從無到有,性格越來越鮮明。1800年來,三國有著各種各樣的二創,有的二創比三國正史還要動人,因為這里面寄托著大家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對某些不美好事物的鄙夷。
活動最后,張佳瑋背誦了一段老三國電視劇里曹操祭奠袁紹的臺詞:“壯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燦如言!”剛看到這段劇情時,張佳瑋以為這是漢樂府里的詞,因為非常有古韻,后來才知道是編劇寫的。這段編劇的精彩二創,讓曹操的形象更加耐人尋味。這也是《三國氣度》這本書要表達的,三國人物形象在不斷衍生中,寄托了無數人的喜愛與理想,而演化得越來越有人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