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一幕,畫中的橋梁單拱橫跨汴河,被稱為汴橋。橋身沒有柱子支撐,使通過的船只免去撞柱的危險。正是這個設計,挽救了無數通過汴河的商船,間接支持了北宋的GDP。
1953年,《清明上河圖》首次向公眾展覽,橋梁專家唐寰澄就發現這座木拱橋與古代傳統的石拱橋、木拱橋都不盡相同,經過研究,他將其命名為 “疊梁拱橋”“貫木拱橋”——一種世界上唯中國獨有的木拱橋。
在閩浙兩省,如今尚有百余座木拱廊橋橫跨于河流山谷之間,默默地講述著中國古代橋梁建造的傳奇歷史。這個從《清明上河圖》中走來的橋梁“活化石”,與汴水虹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讓今人贊嘆的同時,也期待得到更加精心的守護。
《地理·中國》2024年推出《中國古建史話》系列節目。我們傳遞的不只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知識和技藝,更多的是華夏民族悠久的人文思想和哲學理念。
《地理·中國》2024年巨獻《中國古建史話》系列,首站聚焦《木拱廊橋》。8月22日起,推出八集精品紀錄片《中國古建史話·木拱廊橋》,央視網、央視頻、央視科教新媒體矩陣等同步推介或播出。歷時半年,跨越上萬公里,欄目組深入閩浙腹地,遍訪九縣二十余座木拱廊橋,首次全景式梳理這一古老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從清乾隆年間的最早作品,到21世紀初的傳承人現身,再到非遺名錄的榮耀加冕,每一座橋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的溫度。
揭秘匠心,探尋文化根脈
木拱廊橋結構特殊而又巧妙,被認為是中國在世界橋梁史上的獨特創造。
八集精品紀錄片,不僅展現木拱廊橋的獨特結構與精湛技藝,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義與人文思想。為什么中國木拱廊橋只出現在閩浙山區?木拱廊橋為何變直為拱?廊橋為什么要建在“水尾”?懸崖絕壁之上如何建橋?決定廊橋成敗的關鍵人物是誰?為什么廊橋有橋必有屋?橋屋之下,藏著怎樣的生活哲學?八集系列片從不同的主題出發,每一集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文化的洗禮,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份源自心底的文化共鳴。
打卡古橋之最,建立數字檔案
世界上最短的廊橋在哪里?廊橋單拱跨度最大是多少米?你見過東倒西歪的廊橋嗎?世界上建造難度最高的廊橋是哪座?
木拱廊橋是閩浙山區自然環境的產物,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創造了中國橋梁營造的奇跡。因為交通的閉塞和技術手段的落后,“木拱橋”這一傳世絕技,隱藏在閩浙山區數百年不為人所知。在此次系列節目中,欄目組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首次為這些古橋建立三維檔案,讓歷史的記憶得以永恒保存。同時,揭秘中國木拱廊橋匠人走出國門,將這份中國智慧推向世界的壯舉。
木拱廊橋,“活”著的中國古建史。8月22日起,鎖定《中國古建史話·木拱廊橋》系列紀錄片,央視網、央視頻、央視科教新媒體矩陣同步上線。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個充滿智慧與美學的世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匠心傳承與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