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里骨肉團聚,戲外滿堂歡愉,8月22日晚,著名余派坤生王珮瑜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主演了她最鐘愛的戲之一《朱砂痣》,現場掌聲喝彩聲不斷。謝幕時,王珮瑜先從舞臺上的桌子里掏出一個單反相機,給臺下觀眾拍照;然后又感謝和她同臺演出的北京京劇院優秀演員們;最后,牽著年僅6歲的娃娃生小演員念念的手,把這個從小就立志以后“吃京劇這碗飯”的京劇小傳人,介紹給臺下所有觀眾朋友們。
《朱砂痣》又名《天降麒麟》《行善得子》,是京劇形成初期較為少見的由文人創作并署名的劇本,由清末文人余治所作。該劇以雙州太守韓廷鳳為主角,講述了他因無子嗣而另娶江氏,最終通過一系列善行找回失散多年的兒子的故事。劇中充滿了勸人向善、積德行善的中華傳統美德,深受觀眾喜愛。這出戲以唱見長,有大段細膩婉轉、抑揚有致的二黃唱腔。尤以“洞房”中“借燈光”一段二黃慢板最為著名。上世紀20年代,滿城爭唱“借燈光”的盛況是載入京劇史的名場面。然而,這出戲一百年前盡人皆知,五十年前卻瀕臨失傳。王珮瑜追尋“十八張半”以外的余派,2013年自譚余一脈收藏家李錫祥先生處求得真經,讓這出戲重新活在舞臺上。如今她已將該戲打磨了十多年,這次特意來國家大劇院演出,以饗北京觀眾。
當晚,王珮瑜一登場亮相,就贏得滿堂彩。她的嗓音磁性而富有穿透力,尤其演繹劇中二黃慢板、搖板等唱腔時,更是將角色的內心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使韓廷鳳這一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立體。讓北京觀眾特別驚喜的,還有當晚在劇中飾演韓廷鳳失散多年的孩子韓玉印的小演員——上海瑜音社京劇小科班最小的學員朱映淇,小名念念。她年僅6歲,還沒上小學,但已經學戲兩年。在瑜老板一字一腔、口傳心授的悉心指導下,一登場就讓全場爆發出驚嘆之聲。可愛的扮相、沉穩的臺風、大大方方的唱念表演,都讓觀眾們贊嘆不已;由于個頭太小,她每次“告座”都坐不上椅子的憨態可掬和認真模樣,更是讓觀眾忍俊不禁。謝幕時,瑜老板牽著小念念的手,告訴首次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的她:“這才剛剛開始,我們繼續努力!”臺下觀眾也大聲喊道“好孩子”,為她加油喝彩。
國家大劇院演出部戲曲節目策劃南昊,同時也是一位資深戲迷,2017年,他就送給苦心鉆研余派的王珮瑜一張百年前錄制的余叔巖老唱片。這次,他又送給王珮瑜另外一張余叔巖老唱片作為禮物,支持她把余派藝術發揚光大。他笑稱:“歡迎瑜老板經常來北京演出,我爭取把十八張半的老唱片都送給她!”
8月23日,王珮瑜還將和王越、田慧三星齊聚,共同主演常演不衰的骨子老戲《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