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制圖王思祺
“綺筵散罷塵初靜,漸有新涼遞好秋。”
當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暑到來,是否能感受到微涼的初秋,正在朝著人們招手呢?8月22日,在未消的暑氣中,處暑節氣如期而至,標志著夏季漸漸走向尾聲。
“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痹凇对铝钇呤蚣狻返挠涊d中,能明確看到對于處暑節氣的闡釋。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結束,這就是處暑。這個時候,暑氣呈退減趨勢,且離“出伏”越來越近,意味著三伏天的炎熱也即將離開。
雖說處暑意味著“出暑”,但處暑前后尚有“秋老虎”的余威。一般而言,“秋老虎”出現在每年公歷8月底至9月之間,而節氣處暑也恰好處于這個時間段。同時,暑熱消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并不是暑氣下降馬上就涼爽了,真正開始有涼意,一般要到節氣白露之后。
節氣海報 制圖王思祺
鷹乃祭鳥
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
處暑節氣,天氣逐漸轉涼,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萬物,自然也感受到了氣溫的變化。于是,在處暑的“三候”之中,能夠發現一種翱翔于天空的動物——鷹,開始頻繁出現在了古人視線中。古時,人們將處暑分為三候,分別是:“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北硎驹诖斯潥庵?,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在唐代詩人元稹描寫處暑的詩歌中,也看到這一獨特的物候現象——“鷹祭鳥”。處暑節氣,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為過冬儲備能量。而在古人的記載中,這一舉動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在《逸周書·時訓》中曾記載:“處暑之日,鷹乃祭鳥?!敝煊以a專骸皻ⅧB而不即食,如祭然?!?/p>
此外,《禮記·月令》也寫道:“(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鄭玄注:“鷹祭鳥者,將食之示有先也。既祭之后不必盡食。”孔穎達疏:“謂鷹欲食鳥之時,先殺鳥而不食,與人之祭食相似。猶若供祀先神,不敢即食,故云示有先也?!痹诠湃说挠^察中,鷹常常把所獵之物放在一起,就像是人們將各種美食先供奉給神靈和先祖的祭祀一般。
如今,人們身處城市之中,難以觀察到自然界的細微變化,更難目睹“鷹祭鳥”的物候現象。但是在四川博物院館藏的一幅古畫中,能夠看到秋日里鷹狩獵的英勇姿態,感受“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活力。
一幅來自明代的《鷹擊天鵝圖》,以寫實的手法描繪飛鷹從天急降捕食,天鵝奔入秋荷之下逃生的緊張一瞬。畫里,塘中禽鳥驚飛,塘岸芙蓉競放,蓮斗、殘荷、蘆葦錯落而生,畫面布局疏朗空靈,賦色清麗至雅。值得一提的是,此畫無款。左下角鈐“稻儒秘玩”“吳氏雙桐華館收藏金石書畫之印”。裱邊上有張大千書“元人鷹擊天鵝圖”題簽。
明·佚名·鷹擊天鵝圖四川博物院藏圖據四川博物院
吃鴨嘗新
暑氣未消盼“出伏”
在二十四節氣中,處暑的命名是與眾不同的。因其以“暑”名之,常被認為這是一個夏天的節氣,但此時時令已入秋。雖說處暑不是暑,但四川民間常說“還有二十八個秋老虎”,說明處暑前后尚有“秋老虎”的余威。
而說到節氣處暑的民間習俗,自然不能不提到另一個傳統節日——中元節。從時間上來說,兩者十分靠近,所以處暑的民俗,也大多與中元節相似,如祭祖迎秋、放河燈等。放河燈一般是指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還意味著厄運會隨著逝水東流,一去不復返。
清代潘榮陛所著的《帝京歲時紀勝·中元》中,就寫到了古時放河燈的盛況:“每歲中元建盂蘭道場,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計。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隨波上下?!?/p>
“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所以在中元節和處暑節氣吃鴨子,成了這一時節的獨特食俗。農村俗語有云:“處暑送鴨,無病各家”,表明在處暑時節,親朋好友們以鴨子作為互相贈送的禮物,認為吃了能夠身體健康,無病無災。此外,處暑前后,民間也有“嘗新”的習俗。農家會從田中摘取少許將熟的稻穗,煮成新米飯,然后殺雞宰鴨,擺下家宴,是為“嘗新”。
呂紀《殘荷鷹鷺圖》軸明故宮博物院藏圖據故宮博物院官網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敝挥挟敺鬟^臉頰的微風伴隨著絲絲的涼意,高溫的天氣漸漸變少時,微涼的初秋才算真正到來了。雖處暑仍未“出伏”,但秋高氣爽的日子,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