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徐穎
還記得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去年受邀參加武漢文學季所做的演講《黃鶴去哪兒了》,刷爆武漢文友的朋友圈嗎?武漢人由此見識了李敬澤的即興演講能力。
近日,李敬澤的新書《空山橫:講演集,關于文學關于人》由譯林出版社推出。這本書就是近年來他在各大活動上的精彩演講結集,16篇有聲的文章,涵蓋文學、跑步、雨燕、鵝掌楸、超級AI、有機村莊、自然生態等多元主題。新聞記者注意到,《黃鶴去哪兒了》也作為范文入選。
一篇演講讓在場的人情緒沸騰
李敬澤的演講多為即興而作。在武漢爆火的演講《黃鶴去哪兒了》,是臨上場時才確定了演講的題目——“黃鶴去哪兒了”。通過“黃鶴”拉近了與武漢人的距離,通過“去哪兒”之問,又將武漢的歷史與人們對人類、宇宙、時空的叩問聯系在一起,文學的價值感拉滿,讓在場的人情緒沸騰。
在演講中,李敬澤說,唐代崔顥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毛澤東的詩句“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都提出了“黃鶴去哪兒了”的問題。“黃鶴去哪兒了”的問題,說的是時間的問題——“黃鶴帶著我們經歷的每一個此時此刻,一去不復返了。黃鶴是一只時間之鳥,在中國人的生命之中飛過。從古至今的詩人發出黃鶴之問,也是中國人生命里最根本的感嘆、憂傷和雄心壯志。我們一邊感受著天地之大,一邊也感受著生命的有限。在有限的生命里懷想著、注視著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在有限的生命里擔負起對天地、對蒼生的責任,正是文學最深沉的傳統……”
學者解讀李敬澤的演講秘訣:“繞道寫作”對文學傳統的現代轉化
李敬澤的即興演講為何這么打動人?
在《空山橫》的新書分享會上,著名學者毛尖說,她在線上聽了多場李敬澤的演講,每次都被他的即興發揮所折服。毛尖稱他這種獨特演講方式為“空山橫體”,展示了他超強的“繞道寫作”的能力。
毛尖以書中的第一篇“跑步、文學和鵝掌楸”為例,指出李敬澤總能在看似無關的主題間找到聯系,最終回歸主題。這種寫作方式的背后,體現的是李敬澤如青鳥般的自由精神。“他能從王維的詩迅速進入到歐美的某篇短篇小說,從打工文學到小說中的‘壁櫥’……”在毛尖看來,李敬澤“如此自由地出入小說、散文、講演、隨筆”,“把所有的這些都打通了”。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黃平認為,《空山橫》中的許多文章都體現了李敬澤對古典文學的深刻理解和現代轉化,“叩響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
李敬澤表示深受魯迅影響,漫天扯開去,扯出個流線型
演講和書面文章有何不同?李敬澤表示,古人的文章講究氣勢,而在現代文章中卻很少見。因為現代書面語的文章具有空間性,反而缺乏“氣”和“勢”這種具有生理性、身體性的東西;但是在修改演講稿過程中,他能夠發現演講時的“線條、勁頭、對象感”,能感受到自己在演講到某處時的真情流露、情緒高漲。李敬澤表示,這是他目前特別喜歡演講這種文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么會演講,是哪些作家影響了他?李敬澤說,是魯迅。他提到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展現出的“漫天扯開去”的寫作方法:“無邊無際地扯下去,都是風馬牛不相及,或者用俗話說八竿子打不著,但是就是在這種毫無關聯、漫天扯開去中,能夠扯出個流線型,扯出一個星圖來,最后還真就完成了,我覺得這是魯迅給我一個根本的啟示。”李敬澤表示,這種方法論對其寫作和演講都有很大的影響。
李敬澤還談到了自我認知的問題。他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往往過于追求自洽和清晰,卻忽略了世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他主張保持一種開放和飛翔的心態,“在紛繁萬物中遨游,每天都能遨游出一個新的線條來”。李敬澤說,這種開放和飛翔的狀態,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獲得意義的一種方式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