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文/廈門晚報記者 林曉云 圖/受訪者提供)近日,在新西蘭奧克蘭市舉行的第十三屆世界合唱比賽冠軍賽中,廈門愛歌室內合唱團創建人、藝術總監兼常任指揮高劼,率成都美歌者童聲合唱團斬獲C1-兒童合唱組冠軍、C27-有伴奏民謠組金獎。
今年,是廈門愛歌室內合唱團成立8周年。“10年前,不敢想象會有人買票來聽合唱音樂會。”他說,合唱就像電影、話劇,是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要把合唱變得高大上,其實它和郭德綱相聲一樣”。
廈門音樂土壤非常棒 各種合唱類型都有一席之地
近年來,合唱在廈門高速發展、百花齊放,各種風格的合唱團都能找到追隨者。高劼說,在這次世界合唱比賽上發現,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體現在了參賽歌曲的選擇上,“很多中國合唱團帶著傳統原生態的歌曲,和其他國家在賽場上碰撞交流,比如改編自云南、四川的民歌。”
他說,廈門合唱在全國很有代表性,各種類型都有一席之地。比如純女聲合唱團、從高校到小學的合唱團、走爵士流行風格的合唱團、主攻西方經典音樂改編及流行曲的合唱團,他創建的愛歌室內合唱團則是把傳統和現代結合。
“廈門的音樂土壤、生態環境非常棒,對學生而言,市教育局對中小學生合唱的發展支持力度很大。”他說。愛歌室內合唱團有三分之一的成員學過音樂,但不一定是科班出身,還包括業余音樂愛好者。2016年愛歌室內合唱團剛創建時,只招募到十余名團員,雖然面臨聲部不齊、場地沒著落、經費困難等困境,但并沒有耽誤他們登上舞臺。經過半年錘煉,2017年1月他們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辦了“愛歌”處女秀——“愛的奉獻”專場音樂會。
首場音樂會意外爆紅 聽眾在合唱中找到共鳴
高劼工作忙碌,除了排練“愛歌”,常年受邀到各地指導當地的合唱團,比如江蘇、山東、四川等地。在廈門生活了20年,他最想做的就是挖掘閩南音樂、做兩岸文化使者。2017年至2019年,他特意前往臺灣學習合唱。
去年,喜歡辛棄疾的他計劃開一場“詩意人聲”為主題的音樂會。剛開始遭到“愛歌”團員的反對,覺得選曲太深奧,演唱詩詞不會有太多聽眾,吸引不了年輕群體。然而結果令人意外,第一場音樂會在福州取得成功,含蓄內斂的《越人歌》、纏綿曲折的《秋風辭》、曲調悠長的《青玉案·元夕》、氣勢磅礴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音樂會上座率很高,傳統文化讓每個聽眾都能在合唱音樂中找到共鳴。
高劼認為,合唱團要發展得好,一定要能憑自己實力“造血”。“我們用開音樂會的收入來購買新的作品。”他說,讓聽眾愿意花錢買票來聽的音樂會肯定是值得欣賞的,他的音樂會不是“教聽眾什么”,而是讓聽眾享受合唱、引發思考。現在,“愛歌”舉辦的音樂會,聽眾中有很多是參與過合唱團的大學生以及剛工作不久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