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瀟湘晨報
記者 | 劉婷
8月18日上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湖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承辦,湖南博物院等單位參與執行的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長沙舉行。開幕式上公布了諸多考古發掘成果,那么,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了解這些成果?
三套書籍出版發布,
全面整理釋讀馬王堆漢墓最新研究成果
馬王堆考古發掘50周年,現在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文物資料?本次開幕式舉行的馬王堆漢墓研究最新成果出版發布儀式上,宣布了《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長沙馬王堆漢墓文庫》《中國絲綢大系·湖南博物院卷(戰國至漢代)》三套書籍的出版發布。
其中,《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公布了最新整理發現的230余片帛書、帛畫殘片;對全書圖版進行調整和調色、并對書中文字進行了620多處修訂,確保讀者能夠更清晰、準確地了解馬王堆簡帛文化。
《長沙馬王堆漢墓文庫》(首批4卷)內容涵蓋馬王堆漢墓紡織品全部資料和黃老帛書研究的最新成果。《馬王堆漢墓紡織品研究》共3卷,書中首次公布了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所有紡織品文物資料,為進一步研究西漢紡織品及漢初貴族喪葬禮儀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
《馬王堆漢墓黃老帛書研究》是對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乙本卷前《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黃老帛書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采用文獻學中的“相似文句比較法”,更正以往思想研究方面的錯誤,亮點在于首次揭示了《經法》等四篇中“形名”與“天地”的關系,討論了其“勢”思想,為黃老學研究打開了寬闊的思想空間。
《中國絲綢大系·湖南博物院卷(戰國至漢代)》精選了長沙戰國墓、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精美絲織物,內容涵蓋文物說明、文物精美圖片以及最新文物研究成果等,為進一步研究戰國、西漢時期的紡織技術以及當時的服飾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
據湖南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段曉明介紹,2024年至2035年,湖南博物院還將計劃出版《長沙馬王堆漢墓文庫》大型叢書80-100卷,分甲乙丙三編。
紀錄片、數字展……
“文化+科技”助力馬王堆文化活化推廣
除了閱讀書籍,通過看紀錄片、實地看展等了解馬王堆文化也許是不錯的方式。
此次開幕式上公布了不少馬王堆”文化+科技項目階段性成果及數字化舉措,可供考古愛好者與專家學者了解參考其中“生命藝術——馬王堆漢代文化沉浸式數字大展”、馬王堆復原動態展《一念·辛追夢》以及歷史紀錄片《馬王堆·歲月不朽》等值得關注。
由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Harvard FAS CAMLab)汪悅進教授團隊負責整體內容方案的策劃和制作的“生命藝術——馬王堆漢代文化沉浸式數字大展”,運用最前沿的多媒體技術,全方位展示了馬王堆漢代文化的藝術、想象與認知世界。“我認為要讓文物活起來,不應該拘泥于社會生活場景的還原,而要進一步挖掘歷史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傳播推廣,這樣才能加深人們對歷史文化的認識。”汪悅進說。
馬王堆復原動態展《一念·辛追夢》基于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將歷史文物復原展示與中國傳統藝術京劇表演相結合,通過獨特的舞臺美術設計和現代科技感十足的多媒體視覺影像進行整體包裝,為觀眾提供沉浸式、夢幻般的視聽感受。
紀錄片《馬王堆·歲月不朽》共8集,由《中國》紀錄片原班人馬傾力打造,透過馬王堆深入探索漢初中國社會和漢前中國文明。以文物為介質,遞進地串聯發掘、保護、研究、展陳,挖掘器物與工藝背后的歷史意義。通過紀實拍攝、繪畫加CG特效相結合的全新拍攝手法,充分放大文物的細節與美感,進而展現中國從春秋至漢初的豐富物質文明和深厚精神文明,是又一次“文化+科技”的有益嘗試。
此外,以數字漢生活為主題的博物館公園也已經正式試運行,對公眾提供包括數字藝術、閱讀、餐飲、觀影在內的多維度體驗,同時數字漢生活IP品牌還將推出線上展廳、互動體驗式小程序、數字化展覽、專題動漫、青少年讀物、研學課程、系列文創產品等豐富內容。同時,本月發布上線的數字文博大平臺,第一期也將發布以馬王堆漢墓文物為代表的大批湖南博物院珍貴文物,觀眾可通過線上瀏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