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徐穎
實習生 陳靜怡
8月17日,武漢“名家論壇”邀請到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對話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以合美術館“李象群藝術展”雕塑作品為例,對比中西雕塑史,解讀雕塑藝術的歷史淵源與傳統的當代變革,與現場讀者一道,共話圖像時代雕塑藝術的表達。
武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張文博主持對話活動。
漫談雕塑的寫實與寫意
在解讀當代雕塑藝術前,兩位主講人回顧了中西雕塑藝術發展史。
魯虹介紹,西方雕塑經歷了四次高峰,分別是古希臘羅馬時期、文藝復興時期、19世紀(法國雕塑繁榮時)和20世紀西方雕塑時期,這些時期涌現了許多著名雕塑家,如米隆、米開朗基羅、羅丹、亨利摩爾等,著名的《擲鐵餅者》《大衛》《思想者》《國王與王后》等雕塑作品就出自這些藝術家之手。
魯虹表示,西方雕塑的發展經歷了由寫實到抽象的發展歷程,越來越強的裝飾屬性也使得這些雕塑逐步走入城市公共空間,成為城市環境的一部分。
談及中國雕塑的發展,冀少峰表示,早期中國雕塑有著較強的實用、祭祀以及象征屬性。相比可辨識創作者的西方雕塑作品,存在于洞穴、墓室、寺觀中浩如煙海的中國雕塑作品往往難以辨識其作者,許多壯麗的藝術瑰寶被深藏于地下,構成了中國美術史的重要部分。
冀少峰說,兵馬俑的發掘也讓我們發現,在實用或者象征意義之外,人物、兵車、戰艦組成的大型群雕同樣是中國雕塑的題材,且與單色的西方雕塑不同,兵馬俑在出土時有著豐富的色彩,呈現了與西方雕塑截然不同的中式美學。
冀少峰表示,中國雕塑想要追求的一種境界是“天然去雕飾”,這一點在中國書畫中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如齊白石所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雕刻與原料的渾然天成之感正如繪畫中的“寫意”。
用東方風格傳遞東方意境
談及正在講座舉辦地合美術館展出的“李象群藝術展”,兩位主講人回顧了藝術家李象群與雕塑結緣的經歷,大學期間對西方和中國雕塑藝術的學習使李象群的創作融合了中西藝術傳統。
魯虹介紹,此次策展,相比著墨于李象群著名的寫實雕塑作品,合美術館希望梳理李象群從中國雕塑語言發展而來的創作路線,追尋藝術家在中國當代雕塑中的探索。“李象群藝術展”也因此分為了四個部分:“戰爭與英雄、古代人物雕塑”“肖像雕塑”“圖像與文本文獻”以及“體育雕塑”,融合藝術家個人的藝術成長經歷和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時代背景,參觀者可以了解李象群的創作歷程。
魯虹表示,李象群的許多雕塑作品有著中式雕塑傳統的風格及題材,但他在作品的思想內核上始終是當代的、向前的,反映古代戰爭場面的《爭霸春秋》是對古代歷史中戰爭的反思,作品《堆云·堆雪》的觀念則更加后現代,蘊含著藝術家對權力結構的思考。
冀少峰認為,對中式寫意傳統的承繼,使得李象群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東方風格和東方意境,但其作品中的多元性使他呈現出具象與抽象、古典與現代、有形與無形的豐富風格,實現了對中國當代雕塑的創造性發展。
發現未來藝術家,是當代策展人的命題
“當代藝術家如何為百年后留下作品?”現場觀眾向兩位主講人和主持人提問。
武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張文博表示,如何去發現未來藝術家,也是當代策展人的一個命題,當下的藝術場館和相關從業者希望盡可能向觀眾提供豐富多元的藝術家視角和展覽,百花齊放,不同的美術館和策展人或許有不同的看法,當這種看法越多樣,也就為未來提供了越豐富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