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面震撼,熱血沸騰!
8月10日晚
《非遺里的中國》廣西篇
在CCTV-1黃金檔播出
馬山壯族會鼓震撼亮相
《跟著非遺游南寧》系列報道
今天邀您沉浸式體驗
馬山壯鄉會鼓
擂響的壯觀場面
節目中
馬山壯族會鼓
以鼓身大、聲音大、場面大
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會鼓套具除了主角鼓
還有配角鑼和鈸
鼓聲洪亮、渾圓、厚重
鑼和鈸聲音清脆響亮
點綴鼓點
表演時
激昂的鼓聲
撼動四面八方
讓聆聽者情不自禁
熱血沸騰
而會鼓表演的場面
也極為壯觀
最多時曾見
千人會鼓的奇觀
鼓聲震天
十里之外可聞
壯觀!大氣!磅礴!
許多網友紛紛表示
被馬山壯鄉會鼓硬控了
擂響千年傳承鼓聲生生不息
馬山縣2022年慶祝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壯族會鼓比賽。覃顯捷攝
“我們打鼓的曲牌有狂歡鼓、舞龍鼓、扁擔鼓、花燈鼓,現在還加入了軍鼓和北方的秧歌鼓等,中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插曲鼓,敲打時,多人協作,鼓聲響如春雷,鑼鈸齊鳴,震動四面八方。”馬山壯族會鼓代表性傳承人韋建廷說。韋建廷是馬山縣白山鎮人,自9歲開始跟隨父親韋有福學習馬山壯族會鼓,2011年5月被認定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壯族會鼓習俗”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是壯族會鼓第四代傳承人。
6月8日,南寧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舉行,圖為馬山會鼓展演。記者黃維業攝
據考證,馬山壯族會鼓習俗形成于宋代,是壯族人民在稻作生產中形成,至清代盛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初用于警報外襲、祈求吉祥,后演變為壯族民間的主要娛樂方式。每逢春節或大型活動,人們以村屯為單位匯集一處斗鼓,鼓聲鏗鏘有力,節奏變化多端,持續長久為贏方。
馬山縣2022年慶祝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壯族會鼓比賽中,兩位鼓王領鼓。任紅偉攝
據《隆山縣志》所栽:“擊鼓之習,相傳已久,今猶未衰,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元宵為自由娛樂期,每村每屯,男丁三五成群,作賽鼓之樂”。故壯族會鼓亦叫賽鼓。隨著歷史的發展,會鼓的使用更加廣泛,人們在生活的各種重要場合,如重大節日、慶祝豐收、大型文體活動和競賽項目等,都喜歡使用會鼓來營造歡快熱烈氣氛。
馬山縣2022年慶祝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壯族會鼓比賽,各隊伍比賽。覃顯捷攝
據了解,馬山會鼓所使用的鼓一般為牛皮鼓,鼓身多用粗大的樟樹、榕樹或楓樹等原木挖空制成,木質堅硬。如今,砍伐老樹制鼓的工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現在的壯族會鼓改用椿樹板拼接代替,其表面會增加各種壯族圖騰、元素,看起來更加精美。“和以前相比,現在我們制作的會鼓更加精美,牛皮經過重復加工和定型再制成鼓面,不僅更加耐用,敲打時也會更響亮,此外,會鼓鼓譜也更加豐富多元。”韋建廷說道。
馬山壯族會鼓代表性傳承人韋建廷在教導學生學習會鼓。
馬山縣十分重視壯族會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除了在22所學校開展馬山民族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培養了2000多名中小學生鼓手和三聲部民歌手之外,還積極在各鄉鎮成立壯族會鼓隊。目前,馬山的壯族會鼓隊達20多支,經常應邀到全國各地進行表演,壯族會鼓已成為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
馬山會鼓亮相貴州“村BA”。
2008年,馬山壯族會鼓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南寧市“迎奧運火炬傳遞”活動、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4年第45屆世界體操錦標賽開幕式、廣西第三屆園林園藝博覽會等重大活動中,都出現過馬山會鼓的身影。
千百年來,馬山壯族會鼓活態傳承從未間斷,即保留了傳統的古雅神韻,又融入現代元素。“除了熱愛,我也想把馬山壯族會鼓傳承給下一代,只要大家想學我都非常樂意教,歡迎年輕人加入打鼓隊伍中。”韋建廷說,他希望年輕人通過學習、體驗會鼓,感受到民間文化藝術的魅力,讓壯族會鼓這一民間文化技藝代代相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