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一八”前后的東北,類似宋煙橋與舒婕這樣的愛國戰(zhàn)士,滿懷著對國家、對民族、對土地的熱愛一往無前。正是這些信仰堅定的英雄輩出,中華民族才可能生生不息。
“我現(xiàn)在心里只有一個她,祖國。她就是我的愛人,她那么美,我不許看到有人欺負她,我不許看到有人對她有一點點的不敬。我就是要捍衛(wèi)她,我沒有任何的勉強……我們終將成為泥土,只有她才是永恒。”如這段臺詞所表達的,《愛國者》就是一部對家國情懷極盡謳歌的劇集。
該劇由汪海林編劇、龔朝暉執(zhí)導、張魯一和佟麗婭主演,已在江蘇衛(wèi)視播出30余集。自開播以來,圍繞該劇的爭議不斷。有網(wǎng)友指出,劇中細節(jié)和剪輯的瑕疵不少,比如女主角30多集衣著靚麗不重樣等。但其可貴之處更令人珍惜,比如編劇王力扶這樣評價同行的劇本:“那些因為表達著崇高情感而忽然復活的美好的字句,經(jīng)常讓我熱淚盈眶。使語言生輝的不是語言技巧,而是它代表的情感。”這種情感,是氣質(zhì)上的純真、熾熱,更是精神上的無畏、無瑕。
從尋找英雄到成為英雄,嚴格來說,這是一部屬于“精神主角”的戲
該劇從1931年講起,東北大地,張魯一飾演的共產(chǎn)黨中央特派員宋煙橋為了營救出原撫順特支書記王振祥,將自己設計入獄。而后,他在佟麗婭飾演的地下共產(chǎn)黨人舒婕、中共特工“趙瘋子”等人協(xié)助下,與日本特務岸谷雄一進行了獄中較量、諜戰(zhàn)博弈、雪原廝殺等一系列斗爭。
從戲份看,宋煙橋無疑是男一號。但劇中,令所有人牽記的還有一個隱形主角,顏紅光。這位獨行俠是活在東北人民口口相傳中的抗日傳奇英雄,也是扎在日本特務和“偽滿政權(quán)”心頭的一柄利劍。劇集開篇,包括宋煙橋在內(nèi),各方人士都在尋找他,就連觀眾也往返于猜測、推翻“顏紅光是誰”的循環(huán)里。這人是誰,他在何處,相貌如何,一個個謎團接踵而來。
謎底直到顏紅光身份暴露、彌留之際才真正解開。宋煙橋?qū)λf:“你那一票干得很漂亮。”他答:“那不是我干的,是別人冒著這個名字干的。”導演龔朝暉把“顏紅光”比作“佐羅”,是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英雄符號。編劇汪海林還補充一條:“從我的創(chuàng)作初衷來講,犧牲的顏紅光未必就是真正的那一個。”
如是設定,源于真實的抗日英烈李紅光。1935年,李紅光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l軍第l師向桓仁縣轉(zhuǎn)戰(zhàn),途中與日偽軍遭遇。激戰(zhàn)中,他壯烈犧牲。為紀念李紅光,后組建了東北民主聯(lián)軍“李紅光支隊”。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虛構(gòu)的“顏紅光”既有“李紅光支隊”的寓意,也集合了馮仲云、周保中、李兆麟等多位抗聯(lián)英雄的事跡。這個名字如同一面旗幟,引領愛國者們尋找英雄、追隨英雄,直至成為英雄。嚴格來說,所謂主角宋煙橋,只是“精神主角”的承衣缽者。在正式“成為”顏紅光后,他深入鄉(xiāng)村開展游擊隊工作,打土匪、斗鄉(xiāng)紳、滅軍團,新場景的轉(zhuǎn)換與新人物的增加拓寬了全劇格局,也呼應了“愛國者永不獨行”的主題。
劇中前赴后繼匯聚到“顏紅光”這面大旗下的人:一腔熱血的舒婕、裝瘋賣傻的趙瘋子、謹慎周密的馮碩英、風華正茂的喬云、棄暗投明的馮超,以及后期劇情中的村民、土匪、東北軍等等,哪怕不同身份、不同境遇,他們每一個都以愛國者自居,以戰(zhàn)士自比。這些人滿懷著對國家、對民族、對土地的熱愛一往無前,情感濃稠如斯無法不令人動容、欽佩。
詩化的臺詞對于抗戰(zhàn)劇,是矯情還是升華,這也許不該是個問題
抗日、諜戰(zhàn)的題材賦予了《愛國者》諸多密戰(zhàn)、游擊情節(jié),但不同于大多數(shù)同類題材劇,《愛國者》的創(chuàng)作者并沒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計謀或搏殺上,而是反其道甚至“冒犯”大眾的觀劇經(jīng)驗,用密集的詩化語言來塑造人物。幾乎每一集,都有可摘錄的“金句”。
“你要活著參加我的葬禮,我想我是趕不上了。”“歷史永遠不是罪犯的避難所。”“母親的家被強盜占了,那正是我們戰(zhàn)斗的理由。”“我單槍匹馬,但我從未孤獨。”“我就是你的最后一顆子彈。”“應該遠離讓自己喪失雄心的人,卑微的人會越來越卑微,卑微是會相互傳染的。真正偉大的人,會讓身邊的人也可以變得偉大。”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些單獨看來意蘊悠長的臺詞,在網(wǎng)上引發(fā)不小的爭議。有網(wǎng)友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雞湯式臺詞讓這些抗聯(lián)的英雄看起來有些矯情、造作。”但打造過《人間正道是滄桑》等作品的制片人嚴從華認為,恰是這些詩一樣的臺詞與人格,讓劇中人在靈魂層面得以升華,使得《愛國者》成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正的中國故事”。
劇中有一段對女大學生喬云之死的唯美渲染。一束追光打下,年輕又筆直的背影不曾動搖分毫。冷風吹落禮帽、吹散發(fā)梢,女孩英勇赴死的那一瞬,蝴蝶在光束里起舞。“九一八”前后,民族最危難之際,固然有宋煙橋這樣堅定且睿智的共產(chǎn)黨人,但更多的是如舒婕、喬云、樸一生那樣憑著滿腔赤誠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的平凡青年。他們也許前一刻還在為個人衣食住行煩惱,后一秒就能舍生忘死投身拯救家國民族的大業(yè)。
《愛國者》就是創(chuàng)作者們試圖在泛娛樂化的影視作品里撬起一道縫隙,透出爍爍光芒。“不須三尺孤墳,中國已無干凈土,好持一杯魯酒,他年共唱擺侖歌。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若沒有披肝瀝膽永不言棄的革命信仰,宋煙橋或是他的原型人物楊靖宇、趙一曼等人,不足以言英雄。若非英雄輩出,中華民族何以在那些苦難而偉大的歲月里生生不息。
用詩性讓英雄濃墨重彩地留在熒屏上吧,他們都曾經(jīng)單槍匹馬,但永不獨行。
責編:宋清影